唯特小说>古代言情>不惑>第12章 乱象

  王四奎吐的干净,连勒死顾七用的叫花鸡上的草绳都说的清清楚楚。杜介写字的手不见轻快,恨不得递个折子辞官算了。

  连着两日,又同大理寺和盛鸿祯等人商议后,一份折子终于递到了小皇帝手里。

  洋洋洒洒的长篇墨迹里,只有一句话令人惊愕。

  “定安侯顾宣武指使王四奎杀害亲子顾惟生。”

  顾惟生就是顾七。

  都说虎毒不食子,何况定安侯杀的还是嫡子。可是缘由呢?

  折子上说的倒是细,可惜做了他人刀刃的王四奎也不知晓其中缘由。这件事的结论怎么看都太过矛盾和不切实际。

  借此同昌乐侯府重修于好?

  赵献刚沐浴更衣,冲着探进殿内的日光懒散坐着,任由身后的内侍给他擦头发。泡过水的粉白指尖捏着折子一角细细摩挲。少顷就收回方才的猜测。

  定安侯祖上有从龙之功,如今荫及子孙的勋爵都是战场上打出来的。世人虽然喜欢将两侯府并称,实则二者势力并不那么平齐。

  祖宗虽死,荣光还照着后代。定安侯势力较大,根本无需也不屑于去讨好他人,哪怕是昌乐侯,更不会以害死嫡子的代价。

  落雨那日,景中良来的莫名,似乎是猜到了什么……

  想到这,被伺候的舒服,要昏昏欲睡的赵献倏地睁开双眸起身,眼睛里一片清明。

  他动作突然,伺候擦发的小内侍没个防备,无心扯下几根头发,吓的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

  然而赵献此刻哪还想得起其他事,也没察觉到疼,只摒退了内侍又把福安喊过来交代。

  “高远呢?把他叫来。”

  神龙卫一般无事,来的都是能忙活多日的麻烦事。比如现下这两件。

  高远认真听小皇帝说了半天,算是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

  查王世昌和定安侯的资产。一个铺子都不能放过的那种。什么同昌乐侯府交集最多,来银子最多就着重查哪个。

  很麻烦,但得尽心尽力办好。

  自觉有了方向,赵献得了少有的安稳,气定神闲的等神龙卫有消息的那日。

  就是这安稳太短了些,短到他还没来得及享受就又出了一茬事。

  春闱愈发临近,主考官和副考官都还争夺不下。不是缺乏能胜任的人,是朝中各派都想安排自己的人去。吵的最激烈的就是保皇党和顾党。

  事情发生这日大清早,贺牗和同僚穿着官服在禁门外候着准备常朝。等盛鸿祯打着写有名姓的灯笼下马时,他盯着这人慢慢走向队伍前的背景,还觉得挂在那人革带后垂着晃悠的金鱼袋惹的人想去扯上一番。

  三声鼓后,众人由着盛鸿祯带领进宣政殿。

  小皇帝一身绛红圆领绣盘龙,看起来气色心情都不错。刚坐下来,屁股还没把椅子捂热,就有朝臣出列劝言。

  “春闱紧迫,还请陛下对考官人选早做定夺!”

  贺牗早起的困倦一扫而光,默默看这人要放什么屁。

  那人看着面生,想必刚够格进宣政殿里议政。上下牙齿一磕碰说的就是私心满满的话。

  “臣认为张轶大人可担此任。”

  这话听着实在滑稽,贺牗没忍住“噗嗤”笑出声,又立即憋回去。

  张轶是个什么人物?顾侯爷正妻的亲弟弟。合着绕来绕去还是顾党。

  殿内本就容不得喧哗,猝不及防的笑十分清晰的落在每个人耳朵里。方才进言的人铁青着脸寻着声儿望过来。

  贺牗板着脸,跟着巡视略愠怒低语,“还望各位大人莫要御前失仪。”

  御史台有监督众臣的责任,抓到什么错处都可能参上一本。是以当官的每次面圣都要谨慎再谨慎。

  他装的煞有其事,当真把那人唬了过去,还受了对方感激的眼神。

  坐在龙椅上看的一清二楚的赵献:“……”

  考官人选这个不愉快的话题已经争论了太久,小皇帝已然不耐,开口就带着烦躁。

  “主考官定盛相,副考官再商榷。”

  竟是理都没理会什劳子的张轶。

  又有一人跳出来言辞激烈劝诫,“陛下,盛相事务繁多,已是奔走劳累,还请陛下三思!”

  同样的借口被搬到了同样的朝堂上。

  话音刚落,站在贺牗身侧的一位朱服文官横眉不客气道:“盛相不合适,难道你们犄角疙瘩里扒出来的张轶就合适么?”

  “张轶大人年轻有为,在文坛已是小有名气,怎担不得?”

  贺牗离的近,一个脑袋被吵的两个大。但是看的乐呵。为盛鸿祯说话的正是他御史台的人,吵架还没输过。

  果然,只听得他冷笑嘲讽,“哼,快四十岁也好意思说年轻有为?就连文坛上的名气估摸着都是你们大言不惭。张轶与你们同流合污是小不要脸,你这个五十岁才站在延和殿里的就是老不要脸。”

  短短两句话骂了他们为张轶镀的金,还讽刺了这人五十岁才混到这地步。嘴上的软刀子扎的毫不留情。

  与他争论的是工部的李保,他气的脸色通红,胡子要吹上天,颤着手指着骂他的谢长松,老半天才说出话来。

  “你,你……,你粗鄙!”

  初时谏言的人把笏板别在革带上,撸起袖子大喊,“谢长松,你别血口喷人!”

  应是在队伍里骂的不爽快。谢长松也卷了袖子往那人面前一站,嘴皮子张张合合又是一通话。

  “看家的狗都没你们卖力。禽兽穿着人衣裳还是禽兽,倒不如脱了给张轶那张脸遮上,反正也无颜见人。盛相才学名声家喻户晓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看自己落榜呢。”

  旁观的人都默默感叹。

  不愧是御史台的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冷不丁的就戳了人心窝子。

  朝堂上谁都知道,和谢长松对骂的方载文考了五次才中的进士。原本和盛鸿祯同样的年龄,然而待他初入官场,前者已经是宰相了。

  被逼得急了,方载文眼睛瞪的厉害,喷着口水道:“呸!我叫你叽叽喳喳的喷粪,明早定要烂嘴丫子。”

  骂的激烈了就少不得推搡。二人贴的近,身形上又不差多少,一来一回,别在革带上的笏板歪斜着掉在地上一声闷响。延和殿内突然静的令人心慌。

  谢长松和方载文都停了嘴,不约而同的盯着地上的笏板看了片刻,渐渐的脸色紧绷。

  “要我说……”

  不知哪位同僚在诡异的气氛里硬着头皮开口。还没说完就被朝堂里的阵仗吓了一跳。

  笏板被方载文捡了起来,照着谢长松的脑袋就打下去。

  “我,我打死你个老不死的。”

  谢长松哪里是肯吃亏的人物,毫不犹豫的抽出自己笏板还手,“嘿,今个我就治治你们顾党的无赖嘴脸!”

  二人眨眼就扭打成一团,朱色的官服分不清谁对谁,只能看到时不时扬起又落下的笏板。

  工部的李保老命一横也上前,“谢长松,你别欺人太甚!”

  二打一,谢长松很快落下阵来,被压在地上,官服的衣领都扯开来。

  原本冷眼旁观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契的加入混战打的乱七八糟。

  “打死你个顾党。”

  “小鳖孙,谁怕谁!”

  “你才是顾党,你全家都是顾党。”

  除了一旁淌冷汗的武官,延和殿里的各位文臣都没能幸免。扯头发,拉官帽,压在地上拳脚相加的都有。

  贺牗被挤在中间,耳朵里嗡嗡的像有一群蜜蜂吵嚷。他眼看着盛鸿祯被人扯掉了乌纱帽,只得忍着被一拳捶到的老腰费劲的往那里挤。

  “明湛。”

  人群嘈杂,他的声音被淹没在互喷口水中。这些个文臣别看表面斯斯文文的,实则都是一群狼,打红眼了甮管你是谁,抓着就打。

  好容易扒开几个人走到一半,贺牗还没来得及够的着盛鸿祯衣袖,后脑勺就冷不丁的被挨了一下。

  这一下着实不轻,声响儿让人听了都暗道“好头”。

  贺牗心里止不住骂人,捂着后脑勺疼的直皱眉。

  他娘的,谁还带的铁笏板!

  贺牗很快疼也感觉不到了,因为晕过去只是一瞬间的事。

  打的正酣的众人只听“咕咚”声闷响,撕扯的人群傻眼了,也不打了。他们自觉分成两拨慢慢后退。晕过去的贺牗头一歪,就那么大大方方,四仰八叉的躺在中间。

  虽然朝堂上打架已经不是第一次,但把人打晕了的还真是第一次。这倒叫其他人颇为手足无措。

  盛鸿祯扫了眼躺尸的贺牗,捡起地上的乌纱帽重新戴上。

  文臣重新归队站好。

  赵献看人都消停了,才冷冷道:“打啊?继续打啊。”

  “……”

  纵观每个人,不是脸上青紫,就是官服被扯烂,要么头发松散的如同街上乞丐。到了最后,仪表最好的反而是晕过去的贺牗,官帽都没掉。

  小皇帝发起火来也是骇人,虽没有完全掌权,毕竟是龙子龙孙。

  他负手起身来回踱步,“满朝朱紫清贵,竟如市井泼皮扭打,要不要朕再让史官都一一记下来?”

  打的时候不觉得,现在反而莫名羞愧。谢长松等人都消了声挨骂。

  然而赵献不打算就那么容易放过他们,连连讽笑,“朕赏你们一面铜镜,回家好好照照自己。”

  挨了骂,文臣们各个都如鹌鹑缩着脑袋。

  福安看主子委实气狠了,端了茶伺候着用了。

  润了润嗓子,瞥眼看到贺牗,赵献的火气又上来了。

  “不把人扶起来等着朕去扶吗!”

  小皇帝说的是反话,站在朝堂上的人也不是傻子。顾不得收拾自己的仪容,当即七手八脚的把人扶起来。自有内侍接手,将人抬到别处安置。

  好好的常朝演变成劳累太医院。等把完脉,确认人没事后,众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打晕了和打死了可就不是一个概念了。

  “今日不定下考官人选不散朝。”

  赵献平静道,生怕下面的臣子不会打起来似得。

  要知道,常朝起的早,朝廷也不提供吃食,只有酒水。顶多管个暖身子,填五脏庙不可能。眼下快到了晌午,多半的人肚子早就抗议了。若是午饭也赶不上,真的是要饿个半死。

  前有朝堂打架,后有午饭吊着。再就是小皇帝动了怒,再怎么想把主考官和副考官都据为己有都不可能了。

  思前想后,两边都默契的各退一步。

  主考官定的大学士邵濯,副考官则是张轶。

  大学士邵濯虽然不是保皇党,但也不是顾党,向来只认才学,不偏不倚。而张轶是顾党,却真如谢长松骂的那样,绣花枕头罢了。

  只有一点,邵老是谢长松的老师。

  当年谢长松能够进士及第,只因他向邵老行卷得了青眼。做官后二人自然是师生。

  下了朝,谢长松先去街市上孙家那里买了壶米酒,才往老师宅邸去。

  可怜邵濯七十有余,耳朵都不太灵光了,还要被拎回去干活。

  谢长松同他说起今日常朝打架,贺牗被打晕之事。

  “老师,贺牗在朝堂上被打晕了。”

  老师听了,半晌才有个回应,“谁被打晕了?”

  谢长松只得凑近了喊道:“贺牗被人打晕了。”

  但他低估了老师的耳聋。

  “贺牗把人打晕了?”

  这般无奈重复了五六回,总算是听清了。谢长松缓出口气,比朝堂上打一架还累。

  邵濯躺在躺椅上,手里捧着杯茶,琢磨了会儿稀奇问:“他不该被打啊?”

  巧了,这个问题同僚们都在琢磨,且普遍认为,谁都会被打,唯独没想到是贺牗。

  毕竟观贺牗态度,既不是顾党,也不是保皇党啊?

  那就只有误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