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群雄篇——华雄

华雄(?—191年),东汉末年董卓帐下武将。在正史《三国志》里,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华雄只出过一次场,且是被孙坚杀死的背景角色;而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华雄同样是董卓帐下武将,在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华雄自告奋勇率五万步军,阻挡各路诸侯大军,连杀鲍忠、俞涉和潘凤三员武将,最后被关羽杀死。

在正史《三国志》里,华雄生年不详,只在《三国志 吴书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里出过场。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董卓操纵朝政,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孙坚也起兵响应,被封为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刚开始孙坚在梁郡与董卓的军队交战,大败,孙坚突围到阳人,收拢败兵,再次与董卓的军队交战,却将董卓的军队杀得溃不成军,还斩了董卓的都督华雄。北宋司马光所着的《资治通鉴》也提及华雄是被孙坚枭首:“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历史学家对于华雄是姓“华”还是姓“叶”颇有争论,历史学者卢彬在着作《三国志集解》里引用清末着名历史学者潘眉的华“督当为尉,华当为叶,《广韵》二十九叶引《吴志·孙坚传》有都尉叶雄,知宋本如此,今本误,也应从《广韵》”,他们认为,在宋朝的时候,“华雄”的名字是叫“叶雄”。

但也有历史学者认为,宋末元初历史学者胡三省在校注的着作《资治通鉴·卷60》里,“华雄”的名字并未改变,而且,胡三省还专门注释了“枭,古尧反,华,户化反”,可见在当时,“华雄”这个名字在史书里出现过。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

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着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着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闲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闲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

在小说《三国演义》(嘉靖本)里,华雄的人物形象得到了戏剧化的演绎,并涉及到了一个典故“温酒斩华雄”。在小说中,华雄是关西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勇武过人,是董卓手下的武将。

小说中的相关情节如下: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华雄请战,董卓封华雄为骁骑校尉之职,率五万步军,抵抗各路诸侯联军于汜水关前,先杀了济北相鲍信的弟弟鲍忠,董卓大喜,加封华雄为都督,之后华雄率军与孙坚部交战,将孙坚杀得溃不成军,斩孙坚麾下武将祖茂;华雄又到众诸侯寨前骂战,连斩袁术麾下武将俞涉、太守韩馥麾下武将潘凤,一时诸侯皆失色。此时,关羽请战,曹操倒酒一杯,想为关羽壮行,关羽却没有喝酒,只说去去便来,出帐与华雄交战,不一会,关羽便提着华雄的头进帐,其酒尚温。

毛本《三国演义》中华雄事迹与嘉靖本大致相同,但删除了“一合被斩”的情节。

评书形象

传统评书《三国·美髯公温酒斩华雄》将小说中仅500余字的原文改写成了近万字的长段,被认为是《三国》的名篇。评书详细讲述了袁绍集团内部的将领们围绕是否派关羽迎战华雄展开的争议,用许多笔墨刻画了登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着重渲染了华雄战无不胜、勇不可挡的形象,并凸显了众诸侯谈及华雄时的惊恐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