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姐,钱姐。”

  因为江陵国际高中初期挖角名师的举动,能够在学校初期便有一些名气的老师无不是带出五六届毕业生的老师,教学年龄基本十五年打底,论年纪都是陆正阳的长辈,个别老师家的孩子就比陆正阳小一两岁。

  在学生面前,这些老师都端着,客客气气地叫“孟老师”、“陆老师”,私底下都是“孟姐”、“小陆”,态度都很亲近。

  叫陆正阳过去的老师,一个姓孟,教高三数学,一个姓钱,教高三政治。

  陆正阳走过去,坐在她们帮忙拉出来的椅子。

  “小陆,数学课的时候,尹展峰和张一鸣没到,问过小虞才知道你

 

 

第一节 英语课让他们自习了。”孟老师眉头微蹙,“出什么事了吗?”

  “已经解决了。”陆正阳无意提起派出所的事情,已经解决了的事情还是不要拿出来徒做谈资。陆正阳顿了一下,转而问道:“孟姐,他们今天上的数学课怎么样?”

  作为新班主任,陆正阳并不想过多插手其他老师的课堂,但想到他们今天的古古怪怪,陆正阳觉得自己有必要了解一下情况。

  “我正想跟你说这事儿呢。”孟老师见陆正阳轻描淡写地避开之前的问题,知道里面绝对有事,但既然解决了,他也不想让别人知道,孟老师就没有追问。见他提起课上,孟老师顿时就乐了,嘴角疯狂上扬,道:“小陆,我跟你说,我觉得咱们一班的孩子,开窍了!”

  陆正阳:“???”

  “真的,小陆。”孟老师一拍大腿,美滋滋地道:“虽然课上的互动比之前少了不少,有点死气沉沉的,但我提问到谁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很顺畅地回答出答案,都是正确答案。我还提问了几个知识点,他们都答对了。”

  跟一班学生互相“折磨”了两年多,曾经高标准严要求的数学特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一退再退,现在学生的脑袋忽然灵光了那么一下,于孟老师而言就是大惊喜。

  陆正阳的眉头挑了起来,他忽然想起在派出所审讯室的时候,张一鸣坐在民警对面,一字一句,从今年四月份起,四十三回大小勒索,从时间地点到金额数目,说得那叫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民警叹为观止,让陆正阳刷新了对张一鸣的认知,也让陆正阳冒出一个疑问来——

  这样一个好记性,不管是放在哪个学习科目都能够算得上一种优势,但张一鸣的成绩怎么就惨不忍睹到缀在班级尾巴上,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尹展峰都不如?

  无论是张一鸣还是孟老师口中的那些学生,陆正阳不觉得有人能够一夜启智,知识的积累是日复一日,量变才能够引起质变。

  所以……

  他们是之前故意捣乱,还是背地里憋着劲儿就想着今天一鸣惊人?而且为了这个一鸣惊人,部分学生对自己进行了大改造,具体可见某周姓同学的口齿不清结结巴巴?

  这是欲扬先抑?

  陆正阳默默在心中叹了口气,觉得自己脱离中二期太长时间,跟这群小崽子的脑电波沟通不良,无法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不过,看着孟老师这么高兴,陆正阳面上适时露出欣慰与感慨来,附和道:“知道上进就好。”

  孟老师用力点头,一旁的钱老师笑着道:“这么一说,我今天下午也挺期待的。”

  高三一班选政治课的学生就五个,一节课下来都快成私教了,而要命的是,政治课的情况并非独一份,所有副科都是这情况。校方为了不浪费教学资源,进入高三后的副科老师会再带两个高一班级。

  即使如此,副科的课时量也比公立高中轻松些。只是,两边一起教,差距就出来了,到底是带了两年多的学生,这些副科老师看着两边略显悬殊的成绩也有些不是滋味。

  不是老师不认真不使劲,问题是老师使再多劲儿,学生非暴力不合作,就是不配合,有什么用。而且,也不是他们给自己开脱,而是这批学生的资质确实不怎么样,放在他们原本班级里也就中下水平,吊车尾扎堆出现。

  就像是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听上去似乎在说天道酬勤,勤奋能够造就天才,但有多少人知道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是“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学习这东西,其实挺讲究天分的。一般意义上的成绩优秀线,有的人吊儿郎当就能够达到,有的人却需要拼尽全力。可若是没有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努力都不努力,那真的是及格线都是奢望。

  这批高三老师对高三一班学生的要求是真不高,二十个学生,能出一两个优秀线,上个重点大学,其他学生搭上及格线,对于他们就是胜利。

  老师们觉得叨叨烂了的东西,学生就是记不住,能有什么办法。

  陆正阳的目光不自觉放空,如果……如果能够……

  “哎,说起来,你们昨天看新闻了吗?”钱老师又提起了一个新话题,“就是那个……”她拿过手机,打开微博APP,首页热搜第一位就找到了她想找的那个新闻话题,对着念道:“#劫富济贫,帮人慈善,是新时代侠义还是犯罪新借口#”

  钱老师手指一点,相关新闻出现。现在的政治考试基本上会跟时事政治联系在一起,为了与时俱进,她养成了每天至少刷半个小时新闻的习惯,从前是电视报纸,现在则多了手机这个渠道。鉴于网上各种让人叹为观止的瓜层出不穷,也让钱老师养成了跟相熟同事吐槽某新闻的习惯。

  “劫富济贫?”孟老师一脸好奇,道:“又是某未成年效仿武侠小说搞事了吗?”

  陆正阳探究地看向钱老师。他有早上听广播新闻穿衣洗漱的习惯,但那个频道的新闻往往跟晚七点新闻联播的严肃程度差不多,这种听标题就噱头满满的新闻基本没有。

  而作为一个规矩点叫电脑高手,狂妄点其实超级黑客的计算机达人,陆正阳当年也曾较真地黑进某某地方的监控摄像头、某人的手机等等来确定一些新闻的真假,但那种真真假假的新闻看多了,又有大批水军粉丝或假模假样或真情实意地撕来撕去,陆正阳就对网络新闻失去了信任,宁愿订个江陵城市晚报也不看网页推送的那些新闻。

  ……虽然纸质报纸上的新闻也未必全部是真的,但总比网上那些造假成本低到发指的新闻强。说是新闻,称呼八卦也无妨。

  “是这么一回事。”

  见两人都挺感兴趣,钱老师清了清嗓子,开始跟大家科普这一次她觉得槽点满满的新闻。

  新闻内容很简单,就是前段时间一个黑客高手接连黑入很多名人富豪的账户,从中转走了一大笔钱,现在那个黑客被逮住了,警方想要追回钱财的时候,那个黑客拿出了一沓子捐款证明,原来他偷转的那些钱大部分被他捐给慈善机构了。

  这案子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不管那个黑客怎样处理那些钱了,前提都是他非法从其他人的账户里偷取钱财。但被消息灵通的媒体曝光后,类似于“为富不仁”、“劫富济贫”的理论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吸引了很多网友跟风,更有人觉得那个黑客是在帮人慈善。

  “哗众取宠而已。”陆正阳微晒,“刀子没割在自己身上,自然不会觉得疼。”

  偷来的钱拿来慈善就是对的吗?被那个黑客偷转了大笔金钱的名人富豪是偷税漏税还是杀人放火了?究竟从什么时候起,慈善就成了某些人做拿来做道德绑架的工具?

  有钱人不做慈善就是黑心肝?

  愿意做慈善是好心,不愿做慈善也说不上黑心,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都是一种活法,没道理因为有钱就该怎样怎样做,不怎样怎样就是为富不仁。

  如陆正阳这般,他不吝帮助其他人,这是出自本心,但要是有人试图耍手段“逼”他帮人,那可就真不好意思了,某些人再可怜,陆正阳也能够做到漠视。

  习惯于道德绑架的那种人就是被那些爱惜羽毛的人惯的,懒得跟他们计较,真要跟他们计较,里子面子都能给他们扒得干干净净。

  钱老师赞同地点头,道:“本就是这个道理,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即使要慈善也轮不到别人偷他们的钱替他们慈善。”说完,钱老师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明明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网上也能吵作一团,一直闹成了热搜。”

  “故意炒作的吧,可能那个黑客背后的势力觉得这样能给黑客拉一波认同分?”陆正阳随便猜测了一下,他拿出手机,打开微博APP,扫了一眼热搜新闻下的网友评论,一些话真的是自说自话得没眼看。

  有替山区小朋友谢谢那个黑客的,有人认为黑客应该酌情减刑,因为他并不是偷钱自己挥霍,而是做慈善了。

  还有一些网友居然在阴阳怪气地内含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