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功名>第四十九章 醉妆词

李继岌伸出手一指赵旭,抿着嘴不说话,点点头,对旁人说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好!”

接下来赵旭听有人给李继岌禀报最新战况。

其时,节度使孟知祥已经在成都浚通濠沟,广立栅栏,并派遣马步都指挥使李仁罕率兵四万讨伐李绍琛的叛军,另外,东川节度使董璋也受了皇帝李存勖的命令,率兵二万人驻扎在绵州,李继岌和任圜这算是第三路兵马,一起去围剿李绍琛的叛军。

“李绍琛已经是瓮里的乌龟,”在行军途中,李环嘻嘻笑着又凑到了赵旭身边,赵旭不等他继续,抢先说:“瓮里的乌龟意思是不是就是说我们能将李绍琛瓮中捉鳖?”

李环点头说是,赵旭又问:“我看你是个爽快人,你说,你到底喜欢的是哪里的女子?”

“我……”李环用食指摸了一下鼻子,叹口气说:“好了,我们就不说这个了,我问你,那几个妞,你真不要?”

赵旭:“这还有假?……哦,好!我已经谢了魏王,我去说说,让魏王将她们给你?”

李环无奈的摇头:“行了,我服了你了。咱们就不说女人了好不好?”

赵旭奇怪的上下打量着李环,将李环看的有些毛骨悚然,他惊愕的问:“怎么?看什么?”

赵旭摇头说:“不像啊。不像。”

李环都有些急了:“什么不像,你倒是说啊!”

赵旭不再逗他,问:“不说女人,难道说男人?”

“说男人……”李环回答着才觉得赵旭说的“男人”是那个意思,他闭了一下眼,全然是一副拿赵旭没办法的样子:“唉……”

赵旭奇怪了:“你唉声叹气什么?本来就是,世上无非除了女人就是男人,不说女子,也不说男人,那难道说其他的牲畜……”

赵旭越说越不像样子,跟前四周都是李继岌的亲兵,他们听了想笑又不敢笑,一个个憋得将眼睛看向别处,肚子里都笑岔气了。

“咱们换个话题!”李环忍无可忍的叫了一声。李继岌这时在中间行驶的车上躺着,他听到李环的叫声问怎么了?

李环急忙的回答说:“我听肖九说话有意思,忍不住叫好。”

“哦,”李继岌问:“肖兄弟说什么了?”

李环正在想该怎么给李继岌解释,赵旭低头说:“魏王,我只是一个放羊打猎的,承蒙魏王不嫌弃。至于前面的事情,只是偶然遇到,我想谁那天碰到那样的事情,都不会视而不见,魏王今后不能再这样客气,不然,我真的有些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请魏王直接叫我名字就行。”

“好,”李继岌答应说:“我要再客气,倒显得大家生分了。我听你们说的热闹,我也说一个事。”

李环听了首先叫好,李继岌说:“蜀地之前的王衍称帝,他身边有一个叫王承休的宦官,很是得到王衍的欢喜,王衍甚至让王承休当了天雄节度使。”

王衍让一个宦官当节度使?这事赵旭却不知道,就听的很仔细,李继岌接着说:“让王承休当节度使,这倒没什么,你们可知道,王承休还有一个很漂亮的妻,叫严氏……”

“啊!”赵旭这下倒不是装的,他诧异的问:“宦官?王承休,有一个漂亮的女人?”

李继岌点头:“而且,王承休的这个漂亮的正妻,和王衍好,准确的说,是王衍看上了王承休的严氏。”

赵旭口中啧啧称奇:“这女人究竟有多美?竟然让王承休这个宦官都喜欢,还让王衍降低身份去勾搭?这乱的。”

李继岌:“那个严氏的确漂亮,用倾国倾城来形容,也不为过。说王衍荒淫,其实无独有偶,后梁太祖朱温不在其下。”

赵旭听了问:“朱温怎么了?也和宦官的女人好?”

李继岌摇头:“那都是好的,朱温,哼哼,朱温他看上了他的儿媳,强迫儿媳和自己在一起……”

这下轮到赵旭目瞪口呆了:“这不可能吧!这实在是让人觉得太不可能了!”

赵旭连说了两个不可能,用词匮乏,李继岌轻轻一笑:“我到不是故意贬低朱温,但确有其事,而且,朱温总是悄悄的跑到他儿子朱友珪府上和儿媳私会,后来,这事大家都知道了,朱温竟然大明大白的,也不私藏自己的行踪了。更有奇怪的地方,朱温的儿子朱友珪知道这件事之后,还鼓励自己的妃子和父亲在一起,他以为这样,就能讨得朱温的欢心,将王位传授给他。”

赵旭“哦”了一声,问:“那后来呢?”

“后来?后来朱温不但和朱友珪的妃子好,还和他其他儿子的妃子不清不楚,朱友珪恼怒至极,将朱温给杀了,朱友珪又被他弟弟朱友贞杀了。”

赵旭说:“看来,后梁被咱们大唐给打败,不是没原因的。不得人心嘛。”

“对,你说的是,王衍他也是因为这个。终究来说,就是不得人心,否则以蜀地天险,我们大唐军士七十天就将他扫平,实在是有些侥幸。”

“刚才说王承休因为严氏得宠,王衍封他做了宣徽使,王承休去了秦州赴任,王衍因为严氏的缘故,竟然驾临秦州……”

他娘的!这种皇帝不完蛋谁完蛋!身为一国之君,追着到下属任地去找人家的女人,这真是臭屁之极!

赵旭心里骂了一声。李继岌看着远处,不知为什么的,叹了口气,悠悠的说:“后来我带兵已经开始攻打蜀地,王衍从绵谷回成都,蜀地公卿百官及后宫嫔妃在七里亭迎候,王衍用宫人充作回鹘卫队入城,实在是荒诞可笑。”

回鹘人很能打仗的。赵旭想起了那个戴着金属面具骑黑马的回鹘将领——那家伙真厉害,那么远射了自己一箭!

“王衍回宫后一筹莫展,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你知道他干了什么?”

赵旭问什么?李继岌说:“他做了一首词。”

赵旭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人这时候还作词?他也能做的出来!佩服!不过他越是这样,魏王你就越是能早点将他给抓了。”

李继岌笑说:“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王衍做的这首词叫《醉妆词》,内容是‘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问柳,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

“后来他兵败开城投降,自己给自己脖子上套上绳索,手里牵着马车的绳子,马车上放着空置的棺椁,我见到他之后,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总之,觉得这人可能,可能是……”

“可能是个傻子!”赵旭一下就说了出来,李继岌觉得赵旭心直口快,李环也在跟前点头。李继岌不再说话,重新躺在车里,好大一会,说了一句:“自知身命促,秉烛把夜游。”

这句诗是王衍在投降李继岌的时候,出宫前对着宫里的女人们说的,诗本身却是北周宣帝宇文赟所做,而宇文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长子,是北周第四代皇帝,在位只有一年,就荒淫无度的死了,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

皇帝的嫔妃之多,不能列举,但皇后一般同一时期只能有一个。可宇文赟最离谱的事情就是同时册封了五个皇后,比十六国时期汉赵君主刘聪更厉害,刘聪当时也只是一下子册立了三个皇后(作者注:刘聪前后一共立了十个皇后)。

宇文赟册立的第一个皇后叫杨丽华,杨丽华的弟弟,就是隋炀帝杨广。

赵旭不知道李继岌为什么一个人在念这句诗。赵旭曾读书而知,宇文赟的父亲,北周武帝宇文邕对其管教甚严,宇文赟因此非常讨厌自己的父皇,宇文邕死后,宇文赟面无哀戚,大声对着他父亲宇文邕的棺材喊道:“死得太晚了!”

有些人,其实不懂有时候能有严父慈母管着,是多么的幸福……想到这里,赵旭再瞄了一下李继岌的车,心说这位魏王,这会在想什么?

不一日李继岌带兵到了汉州附近。这时,马步都指挥使李仁罕和东川节度使董璋已经带兵在这里将这里将李绍琛给围困了一些时日。

李绍琛当时起兵的时候人数并不多,后来陆陆续续的招引了蜀地的一些对大唐不满和想要趁乱找寻机遇的人。

只是后来投奔李绍琛的这些人经过这一段的观察,发现唐军势大,李绍琛根本没有机会,再呆在汉州,说好听的是困兽犹斗,说难听的,就是等死。

于是,那些持着各种想法浑水摸鱼的人,差不多都悄悄的溜走了,李绍琛号称的六万大军,其实现在就只剩下了他河中的那些老部下。

李继岌到了汉州城外,意气风发,李仁罕和董璋对李继岌唯命是从,李继岌感受到了大权在握、被人尊敬的快乐,这恰恰是郭崇韬在的时候,所没有过的感受。

只是,李继岌初到,当然想展现自己的能力,于是一鼓作气,命人强攻了几次汉州城,李绍琛的人觉得反正都是死,拼死抵抗,因此两军都死伤惨重,一时间,李继岌对李绍琛有些无可奈何。

这晚和李仁罕、董璋等一些将领酒宴完毕,赵旭护送李继岌回到后府,要走的时候,李继岌叫住了赵旭:“肖九,这几天,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方法能快点结束这种紊乱的局面。”

李继岌不会无缘无故的叫住自己说这话,赵旭说:“这些我却是不懂的,我只能在魏王身边,给魏王提放看谁意图对魏王不敬。”

李继岌笑:“有你在,我倍感踏实。我有一个想法,说出来,你听听。”

赵旭点头,李继岌说:“李绍琛在城里固守不出,我们在外面围着,要说总有城破的一天,可是一来,对汉州城里的百姓不利,二来,国库用度就要增加。要知道赋税本就取之于民,打仗时间越长,用的钱粮也就越多,最后都转嫁到了百姓头上,不妥。”

赵旭:“魏王肯定已经有了极好的主意了。”

“极好,这个到是不敢当,只是一个初略的想法,我也没有给别人说,你听着,给看看有没有操作的可能。”

“我想,他日到城下去,约李绍琛出来,当面相会……”

李继岌一说开头,赵旭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

李继岌就是在冒险,而且,还是自己和他一起冒险。

要李绍琛到城楼上说话,李绍琛路面,而后让人趁机将李绍琛给用箭射死!

那个人是谁?恐怕就是自己。

果然,李继岌接着说:“……他如果能出城和我对话,那最好不过,只是,我觉得这可能性不大,因此,李绍琛应该是会在城楼上和我上下交谈。”

“他如果答应投降,那也就罢了,如果抵死顽抗,到时候你就在下面一箭将他放倒。汉州城里没有了李绍琛,犹如一盘散沙,城不攻自破,无论如何,都是一场美事。”

李继岌说着看赵旭:“你觉得如何?”

赵旭皱了皱眉,李继岌说:“为了百姓,为了大唐社稷,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至于我个人的声誉,我是不怎么放在心上的。”

赵旭:“不是,魏王的主意,我认为是极好的,我担心的是两条。第一,魏王的安危。魏王为了百姓亲身涉险,要想与李绍琛对话,两人之间必然不远,他如果出城,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他如今其实已经是惊弓之鸟,那他在城上的几率会多一些,毕竟相对安全。”

“如果李绍琛也想到了这一点,他要是安排人从城上对着魏王射箭,魏王的安危怎么保障?这是其一。”

“第二,我的箭术,我其实并没有过大的信心。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就算是平时再训练有素的人,都有可能在临场的时候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意外。而魏王的这个计划真是出其不意,也是攻其不备,如果实施的顺利,汉州必然当即重新归属我大唐,蜀中之地指日平复。可如果我发挥失常,那不就是耽误了魏王的安邦大计?”

“所以,由此两点,我觉得,魏王还是再仔细斟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