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比较走运, 稻谷和玉米收回来后天气不错,没有突然下雨,都晒得好好的, 用麻布袋装了放进屋里。

  黄豆、绿豆什么的种得不多, 也陆陆续续地都收回家。就是他们家没有专门放粮食的仓房, 只能每个房间塞上几口袋,虽然占地方, 但看着踏实。

  总算是得了空,收了新谷子, 总要尝尝新米的味道。这天傍晚李轻舟就背了四十斤谷子和月笙一起去了碾房。

  清河村靠河, 村里水沟、小溪也多。碾房就在一小溪偏上游位置, 是几年前村长家出钱建的,平日里都是村长和他儿子在照看。村里人去用水碾子是要交加工费的,一般都是按照二十斤一个铜板, 不够一文的部分就扣些谷糠什么的。

  月笙和李轻舟走在路上, 远处的天边泛着橘红, 头顶时不时地有鸟雀飞过, 小孩子们在路边疯跑、踢键子、扔沙包……

  走着走着,月笙还瞧见了有个小少年牵了头大水牛过来。黑色的皮毛看起来油光水滑, 头顶长着一对弯角, 铜铃般的眼睛炯炯有神,粗长的尾巴一甩一甩, 驱赶着蚊虫。牛背上还坐了个扎着冲天辫儿的小童, 正呵呵笑着, 露出一口小白牙。

  月笙盯着看了许久, 想到李轻舟这两天背谷子、玉米, 肩膀上勒得很深的红印子, 就有些眼热。没忍住跟身旁的李轻舟说:“我们什么时候也买头牛吧,到时候收粮食就不用背了,春耕时也不用找人借。”

  李轻舟也看到了那头大水牛,乡下人家没有哪个不想要耕牛的,尤其那少年赶的那头牛长得又壮实,李轻舟见了也很是心动。

  “我觉得行,这两日就可以先去瞧瞧,若是有合适的就买回来。正好也要刨菜籽、种小麦了,买一头回来试着翻翻地,先熟悉熟悉,等明年春耕正好。”

  “那我们是自己买,还是和大伯一起?”月笙娘家也是有牛的,不过是和他大伯家一起买,一家出一半的钱,每家轮着养一个月。村里有耕牛的也多是如此,有些甚至是三四户人家一起合买。镇上一头品相好的成年耕牛要八两银子,对绝大部分人家来说还是挺难拿出来的,合伙买就要轻松许多。

  李轻舟仔细想了想,才道:“还是我们自己买吧,合买虽然花钱少,但日后麻烦也多,时间长了还说不准要扯皮。不如自己单买,大伯他们要用借给他们就是。”

  月笙也不喜欢麻烦,便点了点头,“那就自己买,反正日后用的地方多呢,想用就用也方便。”说完又笑了起来,“我昨天还数了呢,这几个月摆摊儿加上你撑船、跑商赚的,去除抓药和吃用的花销,还攒了有小二十两银子,买头水牛完全够用了。”

  “那好,赶明儿我们就去镇上的牲口行瞧瞧,挑头壮实温顺的回来。”

  就这样说着话,走了约摸两刻钟,两人终于到了碾房。

  他们来得比较晚,这会儿水碾子正空着,也没人在前边候着。

  今日在碾房这边守着的是村长的二儿子,名叫林常顺。见了李轻舟二人,简单打了声招呼,就提了李轻舟背篓里的米去过秤了。

  “一共四十斤,两文钱,碾完了再结。”林常顺示意李轻舟看秤杆子。

  谷子是李轻舟他们在家称过了的,并没有误差,李轻舟点了点头,“麻烦林二哥了。”

  林常顺就提了谷子,绕着碾槽均匀地倒了一圈,然后去外面开了水闸。

  流水从高处落下,冲击着水轮,从而带动了石碾盘在碾槽里转动。一圈又一圈,谷壳慢慢裂开、脱离。

  这个水碾子还挺大的,一次能磨差不多一百斤的谷子,月笙他们带来的不多,不到一个时辰就磨得差不多。

  月笙和李轻舟用木铲子把碾槽里的稻米和谷壳全部装进木桶,拿到一旁用扇车把谷壳和大米分离开来。

  白花花的大米“簌簌”地落入下方的木桶中,李轻舟和月笙对视一眼,都笑了笑。

  明天就能吃到香喷喷的新米了。

  —————————

  起了要买牛的心思,就再按捺不住。这不碾了新米回去,两人就跟家里人说了这事儿。水牛虽贵,但好处多多,买一头也能管许多年,自然没人会反对,都期待起来。聊着聊着,竟是再等不了,决定第二天就去牲口行瞧瞧。

  “堂哥,现在是不是就要去看牛了?”刚刚收完摊儿,李轻舟就过来了,李乔有些兴奋地问李轻舟。虽说堂哥他们是打算自己单买的,但这也不妨碍他高兴。堂哥说了,他们家要用说一声就好,真要算起来,还是自己家占了便宜呢。

  李轻舟看月笙和两个弟弟都是满脸期待地望着他,有些好笑,“对,我们先去牲口行看看。不过若是你们都想去的话,这些家伙什就得先托人帮忙看着。”

  “这个简单,我去跟旁边摊子的大娘说一声就好。”月笙说完就去了旁边摊子,和那边的大娘说了几句话就满面笑容地回来了。“好了,我跟马大娘说好了,让她帮我们看一会儿。我们把东西往那边挪挪,免得她忙起来顾不上,明天给她送些鱼丸、炸鱼就好。”

  几人动作麻利地把东西往右手边的摊子挪了挪,就迫不及待地去了肉铺上寻江大柱。

  他们这几个人看牲口都是外行,江大柱对这事儿熟悉,家里的驴子和水牛也都是他在牲口行买的,有他掌眼就不担心上当受骗。月笙早上来出摊儿时就去和江大柱说了,可把夫妇俩高兴坏了,这都要买水牛了,说明小两口日子过得好呢。

  去肉铺上叫了江大柱,一行人就直奔西边的牲口行。

  牲口多的地方味儿大,地也脏,又容易招蚊虫,所以牲口行离镇中心比较远,已经靠近山林了。

  这里划出了一大块地界,专门用来买卖各种牲口。一进去,就能听见哞哞、咴咴等各种叫声,还有小贩和主顾们讨价还价的声音,吵吵嚷嚷的十分热闹。

  几人一踏进牲口行,就有小贩过来围着他们说个不停。

  “几位是要买驴、骡子还是牛?我家都有,个个都是康健的,价格也公道,可要瞧瞧?”

  “小哥们上我家看看吧,绝对童叟无欺。”

  幸好江大柱和李轻舟都长得高高大大,小贩们只敢在旁边说说话,不敢上前来拉人。月笙看见前面有位独自前来的年轻小伙,愣是被一小贩硬拽到了自家棚子里。

  除了江大柱,其他几个人都是第一次来这牲口行。李轻舟和重山还好,月笙和李乔却都很好奇地四处瞅,这里除了常见的骡子、驴和牛,还有不少马匹。李乔挽着月笙,见到什么长得特别好看又或是奇怪的牲口,都要摇摇月笙的胳膊,一脸雀跃地跟月笙分享。

  就这样笑笑闹闹,江大柱带着他们到了牲口行偏里边的一处棚子。这个棚子比较大,打理的也很干净,地上没有什么明显的污秽。棚子关的有驴有牛,还有马,瞧着都很精神,皮毛也亮滑。

  这里的老板明显与江大柱熟识,一见江大柱就笑着过来招呼:“江老哥今儿个怎么有空过来?这回是想瞧瞧什么?”

  “给我儿子儿婿家挑头水牛,要能耕地拉车的,你这儿还有没有合适的?”

  “有,还剩了两头成年不久的水牛,我领你们瞧瞧。”

  月笙等人就跟在老板身后到了牛棚前,里面果然关着两头水牛,看着长得都很壮实。

  江大柱绕着两头牛看了看,着重观察了下两头牛的耳朵、眼睛、角和蹄子,江大柱转悠的时候,两头牛都有些不耐烦,但也只是喷了喷鼻子,并没有其他动作,倒还算温顺。

  江大柱看了一圈过来,冲着月笙点了点头。老板一看就知道有戏,有些得意的对江大柱说:“我做生意老江你放心,这两头牛都康健着呢,一点儿毛病都没有。而且都是训过了的,买回去就能套犁套车。虽说年纪小些,但一个满三岁,一个四岁了,也都是成年了的,买回去还能多养几年呢。”

  月笙和李轻舟看着两头牛也很满意,最后几人一商量,就定了四岁的那一头。

  “你也看了我这牛品相好,正是年轻力壮,原本是打算卖九两的。但既是江老哥家的,就给你们算便宜些,八两五钱,你们看成不?”

  月笙见他爹对他笑了笑,就知道这价没差,便开口道:“那就多谢老板了。”

  老板笑得更灿烂,“不客气不客气。你看这犁和牛车你们是回去自己找人做还是在我这儿买?”

  “都是什么价?”

  “犁有铁犁和石犁,石犁便宜,只要四百文,铁犁贵些,要一两。板车的话有带棚的和不带棚的,分别是六百文和三百文。你们看要哪种?”

  最后月笙他们还是在这儿买了铁犁和带棚的板车,加上水牛原本应该是十两一钱,老板给抹了零头,付了十两银子。又让老板帮着套了牛车,教了几人赶牛车的技巧才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取了摆摊儿的家什,李轻舟撑着船过河,月笙三人则赶着牛车坐了大渡船。

  牛车一进村子就吸引了村里人的注意,纷纷凑上来问情况,几人都高兴,也不觉得烦,那些酸言酸语也都自动忽略。

  回了家,汤圆明显对这个新来的大家伙很警惕,龇着几颗牙“呜呜昂昂”个不停,大水牛烦躁地一甩尾巴就把汤圆吓得往月笙他们身后躲,把大家伙逗得不行。

  陈秀云看着大水牛不住点头,还试探地摸了好几下它的角,连说了几个好,“好好好,这牛长得精神,看着就好。得给它搭个棚,好生养着才行。”

  没一会儿,李成林和李福贵带着李小虎也过来,对大水牛也是赞不绝口。一听要给水牛搭窝棚,兴冲冲地就去给李轻舟帮忙了。

  一帮人忙了一个下午,就在后院儿搭了一个宽敞的木棚,顶上用玉米杆子和稻草盖上,棚里也铺上了厚厚的稻草,还用木头给掏了个新食槽。

  大水牛就这样在这里安了家。

  月笙他们最高兴的就是下午太阳落时出去放牛,连李福贵和李乔都抢着来帮忙放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