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他是奸细>第11章 谁是宝藏的主人

李自成寺僧大开杀戒,不是冲广元寺去的,而是利剑另有所指,这个地方就是藏宝洞。

如果是行军途中,李自成队伍实在是太壮观了,拖家带口,据称有百万之众。每天的损耗,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广元寺虽然富有,但毕竟是一个寺院,值不得他组织一个几百人的队伍,把全寺僧人赶尽杀绝。

他虽然冷血,但还没残忍血腥到这地步。

但要是为了知道藏宝洞的秘密,他做这一切就再正常不过了。

因为这笔财富的数量太庞大了,一个拥有政治野心的人得到它,很容易改变历史的进程。

但为什么藏宝洞躲过了那场劫难,广元寺却被灭寺了呢?

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自成从民间知道广元寺附近有一个藏宝洞,但具体位置,他不知道。

在万忠未盗宝之前,藏宝洞的外洞口是不公开的,隐蔽的。洞口被掩埋封堵,与周边环境完全融为了一体。

如果没有藏宝图的指引,万忠也不会找到这笔财宝。

显然,李自成知道这儿有一个宝物窖藏,却不知具体位置。找到藏宝图或知情人,就成了他得到这笔财宝的关键。

而他之所以对寺内僧人下手,可能知道埋宝的知情人,就在广元寺里。

袭击寺院,就是要找到那个埋宝人,或藏宝图。

看来他的情报工作做的还是很出色的。

假如魏忠贤真是这笔宝藏的主人,他把财宝埋入大山后,极大可能在广元寺留下了可靠的人,为他看守宝藏。

为了宝藏的安全,可谓用心良苦。

那这个藏在寺里的人,肯定也是藏宝人,至于这个人是谁,当然只能是魏良了。

魏良完成了藏宝任务后,就在广元寺潜伏了下来,充当起了秘密守宝人。

而李自成虽知道魏良在寺里,却不认识他。

魏良在寺里隐藏的很深,并且有自己的法号。

这些兵匪挨个审问,也没找到魏良,一怒之下,把全寺的僧人都杀了。

最后把寺院搜了个底朝天,只为找到那张藏宝图。

显然最后什么也没找到,最后灰溜溜撤走了。

去参加攻城大战去了。

至于哪个传说中见首不见尾的魏良,肯定没死。

也可能是李自成情报有误,魏良根本就没在广元寺里出家。或者他当时在寺里,但他寑室内有暗道,听到动静不对,从暗道里逃跑了。

成功逃过一劫。

作为藏宝的知情人,魏忠贤已死,如果魏良再死了,这些藏宝就可能成为永久的秘密,而永久藏在大山。

但其后不久这笔财宝就被转移走,说明有知情人向万忠提供了藏宝的信息。

这样的顶级秘密,万忠又是怎么知道的?为此,康熙和下属专门的研讨会上,有人提出了自己一个独到的观点,很新颖:那就是这个万忠,会不会就是魏良呢?

这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至始至终,这个魏忠贤的宝贝侄子,都没有在公众的视线里出现过,这有些违背常理。

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魏良接受了叔父交代的任务,把财宝藏好之后,便按照预先的计划,在寺里隐居了下来。一段时间之后,魏忠贤又把他调到了京城,想给他安排官职,但是这个孩子对做官不感兴趣,反而心里发生了扭曲,希望净身,做一个公公。

魏忠贤也无法阻止他,最后只好成全了他。

他化名张信,瞒过了除魏王之外的所有人,成功净身。

魏忠贤当然要帮侄儿一把,就把他弄到了崇祯身边。虽然叔叔坏得脚底流脓,但这个孩子人品却没啥问题。为人正直,忠于职守,深得崇祯宠信。

不久,他又成为东厂的掌门人。

魏忠贤案发后,牵联的人很多,但魏良却不在这些人群中。

这可能是他未暴露身份的缘故。

也可能崇祯对他的身份所觉察,但由于他对朝廷的忠诚,才没被追究责任,反而变得对他信任有加,把东厂这一关键部门交给他便是证明。

这使得魏良分外感动,决定以实际行动报答皇上对他的知遇之恩。

其实他己被崇祯锁定为魏忠贤财宝的监护人,之所以没对他下手,是因为张信在东厂,做出很大成绩,有很大利用价值,其作用无人可替代。

同时他也了解魏良性恪,倔强,宁折不弯,如果逮捕他,他可能把秘密带到坟墓。

而用真情感化他,他到了一定时候,会主动吐出秘密。

崇祯耐心地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尽管他缺钱到了几乎发疯的地步。

魏忠贤死去后,按照约定,魏良应当把他转移到他生前建好的豪华大墓里,然后把财宝埋放在他墓里。

可是这时候的魏良,忽然有了改变这个主意的想法。

由于崇祯一直对他宠爱有加,把他视为自己最信任的人,慢慢地他被感动了,决心用实际行动帮皇上一把。

送上一笔钱,这无异是对崇祯最大的帮助。

而这笔钱,也是叔叔用不正当手段,从老朱家窃取的。

说白了,大明国现在弄得狼烟四起,江山在风雨中飘摇,其中魏忠贤功不可没。

把不义之财还给崇祯,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这样做的好处,不但是帮助崇祯解困,也能去除心里的内疚,皇上对他这样好,不这样做,良心上实在过不去。

谁料他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李自成率大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北京城下,计划受阻。

之后崇祯被困皇宫,再也没有了翻盘的机会。

这时候,魏良可能有一次进宫的机会,二人开诚布公地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了一次谈话。

魏良说出了心中的秘密,说自己的犹豫不决,误了国家,为此懊悔的痛哭流涕。

崇祯原谅了他,说错在魏忠贤,一切与他无关。

临别,崇祯把自己的小女儿交给了他。

魏良被崇祯的信任所感动,于是联系旧部,取走了那些财宝,并带着小公主,从此不知去向。

“这个魏良还挺感人的,是个忠义汉子,值得钦佩,”于虎说道。

“当时我们许多人都认可了这个猜想,可是当我们细致斟探藏宝洞时,新发现的证据又把这个猜想推翻了,使这个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那又是怎么回事呢?”丁虎问。

原来,多尔衮取得了在京的主导地位后,开始腾出手来,解决广元寺财宝案这一档子事。

有一次,他们又去了那个被遗弃的山洞,随行的一个官员,他是搞刑侦的,凭他的经验,他认为藏宝洞里的东西,不是现代的。

比如,藏宝洞散落着一些木板,那些都是原来盛放金银财宝的箱子,后来由于年代久远,腐朽了,不能用了,被弃在洞内。

这个官员从木板腐败的程度很快做出判断,这些木制品不属于当代的产品,很可能有些年头了。

可是魏忠贤发迹,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他盛财宝的包装,决不会使用几乎腐朽得一提就散的箱子。

同时,这个洞还有明显的人为修凿的痕迹迹。

他们继续放大在洞内的搜索,最后又发现了几处疑点,彻底推翻了这儿是魏忠贤藏宝点推断。

也就是说,这儿的宝藏,和魏忠贤的宝藏不沾边。

魏忠贤的宝藏在哪儿,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而广元寺宝藏,则是另一个人存放的,并且时间要久远的多。

在这个巨大的洞内,人们发现它有无数个支洞,藏宝洞只是其中的一个。

除了藏宝洞发现了不利于当代藏宝的证据外,在另一个洞里,还发现了几十具人体骨架。

而在另一个洞里,他们还发现过人类居住生活过的痕迹。

其中有水缸,有锅灶。

锅灶旁的石壁上,有很重的烟熏火燎的痕迹,表明有人在这儿生活了很长时间。

在一旁,还丢着许多石工开山凿石用的工具。

细心的人,还在洞里找到了许多洪武时代的钱币。

表明这个洞的开发始于明初及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

并且人们根据洞内的骨骇以及在洞里发现做饭的锅灶,做出了以下判断:

有人看上了这个洞,为了使这个洞满足藏宝的需要,便招集了一批工匠,对洞进行改造。

为了保守秘密,让工匠们在洞里吃住。

完成藏宝后,为了财宝安全的需要,把工匠们集中到一个洞里,全部杀害,然后封堵了洞口。

直至被人挖走宝藏,这个秘密才大白于天下。

那么,是谁在大山里藏了这么多宝物呢?目的是什么?

还有,如果这儿不是魏忠贤的藏宝地,那他的财物又在哪儿呢?

这个宝藏可能已经存在数百年,那现代人,就是那个万忠,又是怎么知道这儿是财宝存放地呢?

万忠把剩佘的那些财宝,又存在了哪里?

等等一切,始终困惑着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