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他是奸细>第6章 万忠和三公主(1)

康熙即位后,也意识到这伙人对政权构成的威胁,一直对此案分外重视。

他尝试了许多方法,试图破案,都遭到了失败。

最后,他转换思路,决定还是从调查万忠做起。

万忠是此案中唯一出现的名字,是盗宝的组织者,如果能找到有关他的信息,无疑是找到了破案的突破口,意义重大。

但在对姚彬的审讯中,他一口咬定与此人并不熟悉,只是从属关系,万忠的命令,他要绝对服从。

对于万忠的相貌长相,姚彬曾有过描述。根据他的口供,官府给这个关健人画了像,以作为寻找犯人的依据。

在万忠的身份认证上,官府推断这个人不会凭空出现,应和皇室交往密切。很可能有在崇祯朝某部任职的经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但是拿此画让许多前朝官员辨识时,都直摇头,说不认识。

后来有人提醒,这个人既然在朝堂上没出现过,那会不会来自隐蔽战线?

大明国是个奇葩的国度,除了大大小小的官衙,他还有许多特殊的部门,如六扇门,锦衣卫,东西厂等。

这些衙门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但权力大的惊人,部门主管一般都由皇上直接任命。由于职业需要,这些人的身份都极保密。

按照这个思路,人们找到了一个和万忠长相十分相似的人物。

他就是东厂提督张信。

张信原本是宫中的掌印太监,后来去了东厂。专门干为朝廷搜集情报,排除异类的勾当,在任上很有成绩,深得崇祯宠信。

虽然身为一个恐怖组织的掌门人,位高权重,但他为人低调。除了本职工作,从不出席朝廷举行的公开活动,因此除了东厂内部人员外,认识他的人不多。

在他任提督期间,是东厂发展的又一个小高峰。手下人才济济,各路英豪争相来投,盛况空前。

多尔衮进京后,曾第一时间派人去接管东厂,企图收编这个组织。但迟了一步,该机构早已人去楼空,包括所有的机密文件,也都一律焚毁,人员都去向不明。

传言他们被张信成建制地带走了,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按理说,这么一帮人,无论去哪儿,都会留下踪迹的。

但事实上,自他们离开京城那天起,就如同泥牛入海,再无踪迹可寻了。

这不奇怪,张信是搞情报的,善于掩藏,但藏这么深,实在出人意料。

除了相貌上有些像,和万忠联系在一起的原因,还因为在姚彬被劫狱案中,作案人有明显的张信手法。

为了追捕这伙人,朝廷动用了最精锐的情报力量,四处明查暗访。

但这伙人太善于隐藏了,无论怎样努力,硬是没查出万忠丁点儿的消息。

他和他众多的伙伴,及那笔巨额财宝,都仿佛从人间蒸发了一样。

他们去了何处,似乎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

康熙曾在内部主持召开过一个专门针对此案的会议,根据多年的情报汇总,研究这些人可能的去处,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发表各自对此案的看法。

这些人都是长年关注姚彬案的关键人物,由于长期找不到这伙人的踪迹,他们中有的人,开始失去了耐心。

甚至质疑这个案子的财宝份量,被姚彬夸大了。实际上这个案子所牵扯的财宝数量,没那么多,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万忠是否是张信本人,有待证实,他带走的皇家公主,也缺少证据。

因为除了三个皇子逃出,并下落不明外,民间并没有崇祯有女儿逃出的传闻。

还有,此案中所牵扯到的这么一大笔财宝,又是谁藏的呢?

民间老财,显然没谁有这个实力。

由于此案侦办时间跨度太长,而能搜集到的证据又微乎其微,有人建议康熙放弃此案的侦破,理由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在一桩无头案上,刬不来。

遭到康熙否决。

他的态度很明确,此案非破不可。

对于万忠的去向,这次会议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这伙人取了宝之后,在万忠的带领下,可能离了本土,去了海外。

他们在海外隐名埋姓,利用手中的财富,大量购置田产,人人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因而乐不思蜀,对政治己不再感兴趣了,并已经融入了当地社会。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对朝廷来说可是一件好事。

因为朝廷不用再担心,这伙人突然从哪里冒出来,对社会制造动乱了。

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伙人并没有远去,他们还潜伏在国内,这么多年销声匿迹,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了政治野心,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

康熙明确表态,支持后一种观点。他坚信,这伙人还潜伏在国内,并且,总有一天会重现人间。

那一天到来之日,也是天下大乱之时。

因此为了警醒自己,他在每年的四月份,也就是这个案子的触发日,他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到那个空了的藏宝洞走一遭,以表示对这个案子的关切。

并且在藏宝洞周边,布置了一些秘密力量,长期驻守那儿,希望能有所发现。

他始终相信,那伙人因交通工具的限制,没有运走的那部分财宝,还藏在这儿,没被取走。

既然没取走,那这伙人取走这笔财宝,只是个时间问题。

只要这些人一出现,保证让他们有去无回,这件迷案也就最终将大白于天下了。

但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藏宝地一直表现的风平浪静,他渴望中的藏宝当事人,始终没有出现。

就在他对侦破这件案子也不抱多大希望时,一个似曾熟悉的名字,出现了。

她,就是三公主。

自从八旗兵挥师南下后,长江流域便成了新旧政权较量的主战场。

后来八旗军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导权,大明残余节节败退,军事斗争陷入低谷,并逐渐瓦解。从此,由官府主导的抵抗运动,开始被民间斗争所替代。

其中就有这么一个女人,自称是明皇室后裔,发动了起义,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于身世,她对外自称是崇祯的三女儿,幼年时被人救走,从此流落民间。现在长大成人,发誓要报这亡国灭族的深仇大恨,希望民众支持他,赶走入侵者,收回曾经属于自己的故土,重建幸福家园。

此举得到了民众的响应,几天功夫,聚集了上万人。他们攻城掠地,占领了许多州县,给当地官府造成了很大压力。

在几次组织力量围剿失败后,当地官府请求朝廷支援。

最后,朝廷调派大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反叛平息下去。

那个自称三公主的中年妇人被擒,被关入囚笼后,押赴京都受审。

经查,这个所谓的三公主,和朱氏皇朝并没有任何的瓜葛,是个典型的冒牌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