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昊这一周都特别规律,每天跟金美丽按时上下班,倪凤有空就过来接她二人,没空就唐昊跟金美丽打车回别墅!

金美丽已经将家里布置妥当,该添置的家用电器什么的都准备妥当,并且为了出行便利,买了一辆埃尔法商务车,方便坐人,也方便送货!

闺蜜在长沙又新开了两家湘菜馆,并且也把黄瓜添加到所有菜肴之中,生意不出意外的火爆!

倪凤现在就是有时间自己跑郴市摘黄瓜,然后给闺蜜几个店来回送货,不过都没有直接到店铺,在指定接货点接货!

海南岛便形成了黎族聚集在以黎母山为主的山区、汉族聚集在平原及沿海地区的居住情况。据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外国门上》记载,“海南有黎母山,内为生黎,去州县远,不供赋役;外为熟黎,耕省地,供赋役,而各以所迩隶于四军州。”

汉族、黎族两族人民共同开发海南岛,使这个热带岛屿留下了很多历史记忆和民俗记忆。商品交换是海南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融的重要方式,黄花梨木是汉族、黎族进行商品交换的重要物品。

黄花梨木又称海南黄檀,原产地为海南岛吊罗山、尖峰岭等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因为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色泽红润,黄花梨木与紫檀木、鸡翅木、铁力木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木。

许多明清文献中都有关于黄花梨木的记载。清代张嶲在《崖州志·木类》中就赞美道,“花梨,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气最辛香。质坚致,有油、糠格两种。油格者,不可多得。”明代王佑在《格古要论》考证,“花梨木出南蕃、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如鬼面般可爱,花粗而色淡者低。广人多以作茶酒盏”。

黄花梨木作为珍贵木材,在明清时期深受贵族和上流社会喜爱,他们喜欢用黄花梨木雕琢成各种奢侈品和家具,拥有黄花梨木制成的工艺品成为明清上流社会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汉族商人发现收集这种木材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

不过,海南黄花梨生长在海南岛的山区,海南岛最中心的山区地带多为黎族人居住地区。一个有需求,一个有资源,渐渐地汉族商人和黎族百姓开始通商,黎族人负责获取和运输,汉族人负责出资收购。

关于黄花梨木,有一种重要的记录载体就是少数民族图册。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官方曾绘制过一套记录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原始信仰、物质生产的图像史料。关于海南岛黎族的图册被学术界称为“琼黎图”。

目前,存世的“琼黎图”有五种,分别是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琼州海黎图》、存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琼州黎族风俗图说》、存于广东中山图书馆的《琼黎一览图》、存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黎人风俗图》、存于海南省博物馆的《琼黎风俗图》。

目前,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有《琼州海黎图》《琼黎一览图》《琼黎风俗图》,这三种“琼黎图”都收入在海南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图集《清代黎族风俗图》中。这套图集中的三种“琼黎图”都展示了黎族人运输黄花梨木的图像,学术界普遍将此类图像称为“运木图”。

“运木图”向我们展示了清代黎族人通过水路和陆路运输黄花梨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古代黎族百姓的智慧和勤劳。

现存于海南省博物馆的《琼黎风俗图》中的“运木图”再现了黎族人民通过水路运输黄花梨木的场景。图中,三位黎族青年中有两人在奔腾的瀑布中游动,另一人撑着竹梢站在木排上。

瀑布中顺流而下的正是黄花梨木。图的左侧赋有诗文,详细记录了黄花梨木的采集和运输全过程。赋诗“楠木花梨出海南,黎人水运熟能谙。明堂榱栋神灵拥,陡涧惊涛服役甘”,生动刻画出黎族人运送黄花梨木的高超技巧。

以上这首赋诗后的配文则描绘了黎族人采集黄花梨木时的艰险:“楠木、花梨等木可偹采取者,必产深洞巉岩之上,瘴毒极恶之乡。外人艰于攀附,易至伤生,不得不取资于黎人。每伐一株,必经月而成材,合众力推放,至于山下涧中。

候洪雨流急始编竹木为筏,缚载于上,一人乘筏随流而下,至溪流陡绝之处,则危纵身浮水前去。木因水势冲下,声如山崩。及水势稍缓,复乘出黎地。常有水急势重,人在水中为木所冲而毙,木亦随深没者。亦有木随水下,扛拽不及,随木出海付之洪涛者。运木固未易易也。”

由于山区“瘴毒极恶”和“艰于攀附,易至伤生”,汉人畏惧瘴毒,不敢踏入黎族百姓聚集的地区直接进行采集运输,加上地势险恶,他们“不得不取资于黎人”采集运输黄花梨木。

而“每伐一株,必经月而成材”,可以看出黄花梨木的珍贵和稀有,即便是有经验的黎族人,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挑选出成材的木料。在图中,我们看见三名黎族青年,他们在运送至水上之前要“合众力推放”才能运到水中。

这段时间,唐昊也很轻松,凌薇薇要上班,没时间来探望唐昊,因此每晚必定煲电话粥半小时,聂倩直接住校了,周末两女就结伴来长沙!

至于倪凤,也不再一直缠着唐昊,只是偶尔一两晚来唐昊卧室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当然,金美丽是尴尬的,因为别墅客房的房门都是有缝的,根本不隔音,每次都难以忍耐!

今天照常上班,唐昊听到管家奶奶让唐昊去会议室等待,商讨南繁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