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穿越重生>九零之学霸人生>第51章 救命

  以RE原液为主要原料的新药被命名为蕤复康, 是一种淡棕色的液体,微甜有清香,但因为氧化速度极快, 需要在特殊玻璃瓶里密封保存,并且及时服用。

  实验室研究发现, RE原液氧化变性以后失去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表皮细胞的修复作用却明显加强, 口服或者注射进入人体, 也可以快速清除炎症和修复血管损伤, 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年轻的王医生刚开始对医药公司送过来的药物说明,压根不相信。

  洋洋洒洒一大段,写得简直就跟街头卖药小广告一样,包治百病, 无所不能。

  要是哪家企业真出了这么一种药, 她觉得这个世界都能直接翻天了。

  所以当初, 就连找愿意合作的医院, 慕清都是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才艰难搞定的, 人家还是不甘不愿, 感觉冒了很大风险。

  因为采取的是双盲测试,不止病人,连医生都不清楚自己给出的究竟是新药还是安慰剂, 但依然要定时上报服药以及病情的变化情况,还有医药公司,以及药管局相关人员不定时的抽查和记录:监测病程发展, 寻找未知的副作用, 当然, 更重要的是和对照组比较, 判断新药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治疗效果,有没有继续下去的价值。

  新药的临床实验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尤其对还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小药厂来说,成本高昂是一方面,风险控制,更是合作医院最担心的一件事,虽然主管医生也会有一定的补贴,但是在工作量加大以及可能面对的风险面前,那点补贴简直不值一提。

  其他老资格的医生,对这种申请测试的新药都是不屑一顾的,根本不愿意让自己手里的病人实验这种新药——国内没听过名字的小药厂,风险太大,手续还麻烦,要是万一病人吃出点问题来,还不是首先找医生的麻烦。

  最开始王医生也是类似的想法。

  要不是主任施压,加上李杏芳的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基本就是拖延时间了,王医生也不可能给她推荐这种新药。

  即便如此,她也还是提心吊胆,生怕新药出现一些让病人根本无法接受的副作用。

  王医生参加工作没几年,就已经深刻感受到了医生的无奈,这几年在她手里离世的病人,没有上百,也有大几十个了,可除了尽人事听天命以外,就算是目前最先进的医疗手段,在很多绝症面前,也依然无能为力。

  王医生本来想着,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利用临床试验的机会,用那点杯水车薪的补贴,帮帮这慢慢走向绝望的一家人。

  当然,要是还有哪怕零星半点的效果,就更好了。

  但是,出乎她意料,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种新药的效果,明显到了她已经完全无法忽视的程度。

  用新药的第一个月,李杏芳的精神就有所好转——这也可以解释为安慰剂的效果,毕竟人类的大脑经常展示奇迹。

  当时,科室里还有另一个也在关注新药的老医生,看了看李杏芳最近的检查报告:“不要高兴得太早,我以前也有个类似的病人,服用安慰剂效果不错,但是起效的时间很短,没多久以后病情反而加速恶化,很快就离世了。”

  听到这话,王医生的心忍不住一沉,越发悲观起来。

  “王医生,俺觉得这个药吃着人特别舒服,精神头好了,咳嗽的时候都没有以前难受了。”

  虽然病人是这么说,王医生也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不过还是认真的记录了下来。

  毕竟面对绝症,哪怕只是稍微缓解痛苦,也有它的价值。

  可是到了第二个月,当王医生拿到最新化验结果以后,就彻底坐不住了。

  安慰剂的功效……应该没有这么明显吧?

  李杏芳的病情,竟然有了明显改善!

  这可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恶性肿瘤细胞已经从她的肺部转移到了颈部淋巴结和肝脏,错过了手术根治的最佳时机,而且因为对化疗反应过重,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她只做过两次化疗,之后就只能选择保守的药物治疗——效果还相当有限。

  这是一个典型的晚期病人,除了靠化放疗稍微延缓病程进度以外,现代医学已经几乎做不了什么了。

  而且,这个病人的病情恶化速度非常快,她是两个月前入院的,入院前,在当地接受过一次化疗,来到这边后又做了一次,病人的身体就明显承受不住了,王医生劝过患者家属,她这个情况倒不如回家接受保守治疗,或许反而能活得稍微久一点。

  谁能想到,在施用新药一个月后,她的各项癌症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其中甲胎蛋白浓度降低最明显,癌胚抗原和糖抗原125也比上个月有所降低。

  李杏芳的丈夫,那个沉默的高大汉子,胆战心惊打量着医生的脸色:“王医生,是不是结果不太好?你跟俺说,俺撑得住。”

  王医生的神色变换几次,有一种想呐喊尖叫的冲动,又强制自己压了下来,很保守的对病人家属说:“现在还不确定,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这些血项指标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真正判断病情好转与否,还需要拍片,甚至进一步的穿刺检查。

  但是等病人家属离开以后,她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个箭步冲到自己曾经的代教老师跟前:“张老师,您帮我看看这个病人的指标,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张医生是科室里的老资格,性子慢悠悠的,先是叫小王稳着点,不要冒冒失失的,反而容易叫病人紧张,然后才拿起最新的血检结果开始看起来。

  “这个数据还可以嘛,哪里不对劲了?”他奇怪的问。

  王医生这才想起什么,赶快把前几个月的血检结果一起翻给老师看。

  张医生也是一愣,首先确认了名字,又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然后忽然想起来:“你这个病人,是参加新药临床实验的那个?”

  王医生点点头:“对,就是她,上个月才开始用药,没想到见效会这么快。”

  边上一个医生听到两人的对话,也好奇的伸过头:“那个新药怎么啦?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我就说嘛,小药厂还是不靠谱,万一出点问题,那可就是大事了。”

  谁知另两人却并没有附和他的话。

  张医生敲了敲病历资料,对小王说:“这事儿我也拿不准,你还是赶紧跟主任汇报一下,看是不是还要多开几个检查。”

  王医生点点头,赶紧往主任办公室去了。

  那个医生听的迷迷糊糊的:“怎么啦?到底是不是出事儿了?”

  张医生抓抓脑袋:“我看着像好事……要万一呢……”

  他说得含糊,手下却突然快速忙起来,开始筛选自己手里的病人病例。

  二期临床实验并不是同时大批次展开的,尤其像抗癌药,风险大,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又比较敏感,只有找到条件合适的病人,经过医院批准,病人,病人家属,主治医生以及科室主任的同意,才能申请到新药,纳入实验人群。

  据他所知,蕤复康这次的实验名额还没有报满——一方面是药厂名气小,医生和病人都有顾虑,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方的要求也很细致,不是随随便便一个肿瘤患者就能加入实验的。

  刚开始还有想用良性肿瘤患者蹭补助的医生,笑话那个药厂小气,说照他们这么筛选下去,可能一辈子都凑不到要求的实验人数。

  谁想到,效果竟然这么明显呢?

  像京城这种大医院,哪个肿瘤医生手底下没有几个绝望的晚期患者,在静静等死呢。

  人老成精的张医生还在研究病例的时候,科室主任带着王医生走了进来,拍拍手对科室里的医生说:“你们都整理一下手头上的病例,看看跟蕤复康的要求对不对得上,要是对得上的尽快报到我这里来,动作慢了可别怪我没提前通知。”

  然后科室主任又跟着王医生,去病房看那个参与实验的病人了。

  旁边那个医生从科室主任嘴里听出一点别样的味道,伸过头悄悄问张医生:“到底怎么了?你先给我一句准话,等下请你吃饭。”

  李医生也用很轻的声音对他说:“那个药效果好像很好——前所未有的好。”

  “什么?”那医生一蹦就起来了,“那药还真的有用?早知道我当初也帮病人申请参加实验了!”

  他这话一起,所有医生的目光,都被他的声音吸引着转了过来。

  李医生额头上的青筋跳了一跳。

  这家伙可真存不住话,一顿饭可不够,至少也得请自己吃一个礼拜才行!

  “就是那个抗癌新药?检查结果很不错?”

  “究竟有多不错?跟我们说说看,我手里也有几个晚期病人呢。”

  “这个药对中早期效果怎么样?反应大不大?对肝肾功能的损伤情况怎么样?”

  李医生压根没有回答他们的话,只是埋头开始翻病例,半天才回了一句:“先往主任那里报吧,抢不抢得到实验名额还要两说呢。”

  他这话让不少人如梦初醒,有人手忙脚乱开始翻手里的病例,也有些直接把电话打了出去。

  现如今癌症发病率这么高,像他们这种肿瘤科医生,谁还没有几个来问情况的亲戚朋友呢?这种和临床试验新药有关的消息传出去,那也是个很大的人情了。

  其实新药的临床实验,在某些病人群体里一直是一件很受欢迎的事情——尤其是现有治疗方式效果不好的时候,还没有上市获批的新药,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之所以蕤复康遇冷,主要还是研发这种药物的药厂太没名气——但凡是哪种在国外已经获批的药,为了通过审批而在国内再次开展临床实验,那名额早就被抢疯了,哪里能剩到年轻医生手上。

  或者但凡稍微有点名气的大药厂,就算是从未上市过的新药,也不至于之前那个冰冷的待遇。

  但是,救命药救命药,只要它真有效果,就算前期遇冷,也能倾刻间在病人和医生群体中,成为流传最快最爆炸的新闻。

  一种或许对癌症晚期有效果的新药!现在正在招募临床试验病人!

  不单单只有王医生注意到了这种新药的效果,事实上,只要是运气好没有抽到安慰剂的病人,各项指标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好转。

  第一批用药的病人,正好就是这几天集中开始做检查的,于是,悄无声息中,关于某种神奇新药的传说,已经在病人圈子里流传起来。

  “对,就是这种新药,”一个大妈对一个头发全掉光的年轻女孩说,“好像还在做什么什么实验,买是买不到的,但是可以申请成为实验对象啊,我亲戚就是,一旦不用花钱,人家还倒给钱呢,听说才用了一个多月的药,他的肿瘤范围就小了很多,医生都吓到了呢。”

  女孩的父母眼中露出期盼:“那现在咱们还能不能参与那个实验?都不用人家给钱,要是真有这么好的药,多少钱咱们都愿意买呀!”

  于是,就连双盲实验都进行不下去了,所有中晚期的癌症病人都在强烈要求使用这种新药——这种救命的药。

  慕清只能无奈的笑:“以后双盲实验尽量选择早期病人吧……按照这个进度,应该很快就能进入第三期实验?”

  按照常规的药品审批速度,当然不可能这么快——事实上,第二期临床实验能在一年内做完,都算是非常快的了。

  但问题是,现在别说他们实验室,就连药管局都快承受不住压力了,这几天也不知道有多少个领导亲切过问过新药的事,都在问更大规模的临床实验什么时候开展。

  第二期原本只计划招募300个实验病人,而当第一批实验病人病情出现好转的消息刚一传出去,原本招募病人不足的第二期临床实验,顷刻间名额就被报满了。

  甚至还有人不要补助,宁愿掏钱来参加这次实验的——都是些在绝望中终于看到一丝希望曙光的可怜人。

  药管局的负责人终于承受不住压力,跑到慕清实验室来商量,是不是可以酌情放开一点名额——要是觉得经济负担太重,他们甚至可以帮着去跟上面要经费。

  “这可是利国利民,能够挽救无数家庭的大事情!”那个负责人慷慨激昂的说,“放心,只要你们药厂愿意多开放实验名额,跑资金还有申请政策的事都交给我们来办,审批速度也可以稍微提快一点嘛!”

  只可惜,慕清只能露出虚弱的微笑婉拒:“真不是我们不愿意扩大——而是原料药的产量有限,我们现在的产能都跟不上需求了。”

  如果按照原来的计划,第二期临床实验进行2~3年时间,慕清就有充足的时间解决从实验室生产向工厂标准化生产过渡的问题。

  问题是,现在才过去一个多月呢,药管局就拍着桌子喊要她们扩大临床实验的范围了。

  就算把慕清拆了她也做不到啊!

  “要政策还是要技术支持,我都可以帮你搞定!”那个负责人难得没有打官腔,直接拍着胸脯保证,“这个药只要通过第三期临床,我向你保证,至少在医药这一块,国内所有的优惠政策都将向你们倾斜,你的实验室将成为今年医学界最出名的实验室——近十年来,没有一款新药的价值能和你们这款药相比!”

  慕清当然也知道这个药的价值。

  “我们争取先解决大规模生产问题——至于实验病人的名额,目前顶多再放300个出去,这已经是我们目前人手能承受的极限了。”慕清说。

  “你们有没有在近期扩大规模的想法?如果有的话,我可以帮你联系一些大型制药厂把生产车间转让给你们,再支援一批技术工人过来,放心,不要你出一分钱,唯一的要求就是,尽快,尽快,把你们的生产能力搞上去!”

  慕清有点傻,这……算不算是被追着喂饭了?

  不管人家是真心实意想支援她们,看是看准机会想参一股,慕清对条件好的制药车间,确实是有需求。

  之前她本来想着自己建,大不了多花点钱,花点时间而已,可现在看起来,市场压根就等不及了。

  无论是医生,病人,还是相关管理机构,都迫不及待盼望着这款新药的问世——哪怕为此大开绿灯也在所不惜。

  也怪不得这些人这么急,毕竟,这可是一款晚期癌症的特效药啊!

  自从现代医学界出现“癌症”这个名词开始,这种恐怖的疾病始终就像环绕在人类头顶的巨大阴影,一刻不得消解。

  尤其是晚期癌症,恶性肿瘤开始在人体内大肆扩张,即便是化疗和放疗这些看起来有效的手段,对癌细胞,反而不如对人体健康细胞的破坏力大。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反而促使患者提前死亡,都是这种治疗方案的弊病所在。

  而现在,人们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

  一种全新的,对恶性肿瘤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而且看起来它的副作用还并不很大!

  哪怕副作用就是大一些呢,这种新药但凡一出世,就将成为医药界绝对的明星!

  连带着国内医药界,都能在世界面前好好风光一把。

  王医生所在的科室,很幸运的又多争取到了四个实验名额,加上之前的李杏芳,他们科室的实验病人高达五人。

  “这几个病人以后就是科室的重点观察对象了,一定要二十四小时详细记录所有数据,一点都不能放过,”科室主任飞快的给底下的医生护士下达任务,“今年明年咱们科室的论文,就靠这一回了!”

  这也是医院和医生愿意参加新药临床实验的重要原因:这些病人的数据,他们是能拿来直接写论文的。

  药厂也很乐意这些医生帮他们宣传自己的新药,事实上,有越多有价值的重磅论文出现,也就意味着这种新药得到审批的速度越快。

  国内还稍微好一点,像是一些新药审批已经规模化的国家,无论是寻找合适的实验病人,还是攻关著名医院的医生给新药写论文,都能交给专门的代理公司办,制药公司省心省事不说,还能把脏活累活全丢出去,自己清清白白,少了很多擦屁股的烦恼。

  只有病人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不过这一回,肿瘤科的主任可不是为了公关费才写的论文——面对这么一款即将成为重磅炸弹的新药,不好好抓住机会,发一篇甚至几篇高质量论文,那才是傻子。

  他甚至已经把目标直接定位到了《柳叶刀》或者《美国医学会杂志》这种世界顶级的医疗期刊上,稍微再次一点的期刊,那都叫浪费!

  不说大学里,其实医院一样有发表论文的要求,而且越是大医院,要求越高。

  但是不管怎么样,一篇《柳叶刀》或者《美国医学会杂志》这种水平的论文,放在哪个科室都能当好几年的定海神针了。

  慕清也忽然就成为了各大医院院长的座上客。

  不少之前对她避之唯恐不及的院领导,这时候都腆着脸凑过来,又是恭维她年轻有为,又是夸她眼光好能力强。

  就连慕清以前的研究所领导都叹,可惜当初没听她的,开展癌症相关研究,要不然,他们研究所该多风光。

  对此,慕清也只能含蓄的微笑。

  另一边,之前那个拍了胸脯的领导也说到做到,还真帮慕清联系了几家国内的大药厂。

  不过对国内能自主研发这么神的药,人家多少还抱着些怀疑态度,合作的态度也不是太积极,只有一家常年亏损的药厂,对卖出自己的制药车间倒是颇有些兴趣,价格含得也不高,唯一的要求就是买房要接收一部分他们原来的工人。

  那领导联系了一圈,只得到这么一个结果,脸上还有些过不去,慕清倒是更喜欢直接收购。

  毕竟她不缺钱,而且对跟国有企业打交道搞合作,兴趣也不大。

  慕清去看过那个想卖的制药厂了,厂子里的设备都是前几年刚从国外进口的,生产线都没开动过几回,要照现在这个价格来买,她反而是占了大便宜。

  唯一麻烦一点的就是要接收工人——但要是能叫她们选合适的工人过来,倒也不是不可以。

  又过了几天,湖东制药三厂就开始传,总厂准备把他们卖给一个私人企业了,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公司,也不知道是走了哪位领导的关系,估计就是冲着他们厂的地皮来的。

  这几年,房地产市场渐渐红火起来,原来压根不值钱的地皮,现如今也成了紧俏货,不知道多少人把主意打到这上面来,就想着把整个厂子鲸吞下来,再把没用的资产剥离,只剩下地皮,再高价卖出去。

  一进一出就是几百上千万,唯一倒霉的,就是被视作没用资产的原工人们了。

  但要说不卖吧,厂里员工都知道,湖东制药三厂也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这个厂子是几年前,总厂为了迎合市里对外资引进的政策,斥巨资建起来的合作厂,可惜后来厂子建好了合作却没谈成,这个厂子的存在一下子就尴尬起来,后来调过来的厂长又说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只可惜折腾了几年,拳头没打出去,自己倒是更虚了,只能靠总厂的输血勉强维持。

  湖东制药三厂位置确实不错,占了一块不少人都眼红的地段,总厂那边其实之前不少人动过心思,可惜这个厂子有不少刺头,去市里省里都闹过好几回,一来二去的,这个厂子就变成一块彻底的烫手山芋,这两年,总厂的效益也越来越不行了,对这种不能自负盈亏还喜欢惹事的分厂,自然恨不得赶快把包袱甩掉了事。

  这不正好碰上领导牵线搭桥嘛,总厂对合作没兴趣,对甩包袱倒是兴趣十足。

  慕清也是,不想合作,只想直接买个厂,两边倒是一拍即合,很快就谈妥了。

  “安置一部分工人没问题,但是必须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工人才能继续留用。”在这一点上,慕清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不过相对的,她也愿意在出价上稍微让一步。

  对她来说只是让了一点点,对于制药总厂,却是几百万的区别。

  为了这么多钱,接受这个条件……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他们甚至很殷勤的答应帮慕清解决厂子里绝大多数刺头——所以说了,之前喊着管不了,主要还是钱没到位。

  不过一周时间,湖东制药三厂就来了一次大换血,有本事有关系的都调到总厂去了,格外麻烦的刺头也都被收拾过了,要么调走要么被狠狠压下去,厂子里只剩下一群老实又没关系的,忐忑不安的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