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一转眼,黎恕就要退休了。

  组织准备嘉奖他,要求他写一份工作总结。

  他已经坐在书房里的书桌前发了好一会儿的呆了,想写的很多,可一提起笔……

  一时间又不知从哪儿写起。

  轻盈的脚步声音响起。

  黎恕下意识看向书房门口,果然看到栀栀端着个托盘走了进来。

  “快试试阿锵他们从海鸥岛带回来的绿豆凉粉!”她笑盈盈地说着,将一大碗绿豆凉粉和一盘子艳丽的杏果放在了书桌上。

  他们的次子黎锵如今正驻守在南陵,前段时间回来探亲,带了不少土特产。

  栀栀闲得无事,做了顿凉粉。

  黎恕看着那碗绿豆凉粉。

  ——嫩绿色的凉粉被切成长条状,散发出浓郁的香醋气味,且面上铺着辣椒油、香葱蒜末和芫荽末,红的绿的一大碗,看起来就很有食欲。

  黎恕放下了钢笔,捧起了大碗拿起筷子,吸溜了一大口绿豆凉粉——

  嘶!

  酸辣冰爽,享受啊!

  “你怎么不吃?”黎恕问道。

  栀栀笑道:“我刚做这凉粉的时候试吃了不少,撑着了。一会儿等我歇完了午觉再起来吃。”说着,她拿过一只熟透了的山杏,撕去薄薄的表面,大口吃了起来。

  黎恕捧碗吃着凉粉,同时也不错眼地打量着栀栀。

  他六十了,按规定是要退休了。栀栀比他小三岁,五十五退休,比他还早退了两年。但他和她都属于高端科技人才,退休以后再被单位返聘回去,原来的项目和课题没落下,单位甚至还拨了不少项目下来,让他俩挂帅主持。

  这是正常操作。

  国家花费了那么多资金和资源才把他们培养出来,他们也理应在身体和精神都还算不错的时候继续回报,同时教出更多更好的学生……

  所以栀栀到现在也还是淮大的返聘教授。

  五十七岁的栀栀,两鬓生出了华发。

  她爱美,所以她会染发,再加上平时也喜欢护肤、锻炼身体什么的……身段气质看起来还是二三十,但眼角的鱼尾纹和细微的颈纹,还是看起来像四十出头的。

  此刻她正看着他笑。

  黎恕笑问:“你笑啥呢?”

  栀栀咬了一口甜糯多汁的杏肉,抿着嘴儿笑,“想起了当年我们刚上海鸥岛的时候……那会儿根本吃不上大米饭,只能吃掺了豆子的饭,而且还是豆子多、大米少的那种……”

  可豆子饭真心不好吃啊。

  于是知青们挖空心思的改善伙食。

  ——让大米和豆子分开,黄豆、绿豆、红豆分别做成凉粉,副产品就是豆浆、绿豆水儿、红豆水儿……

  大家改为一天吃一顿半饱的大米饭,一顿酸辣凉粉配豆浆、绿豆水儿或者红豆水儿。凉粉不怎么抗饿,中午十二点吃过,干活干到下午四点就饿了……

  后来大家又改成:中午的凉粉只吃一半儿,剩下一半儿用饭盒装好了带到地里去。凉粉本来就吃不饱,还只吃一半儿,本来能扛到四点多的,有时候三点不到就饿了。这时候就把另一半凉粉拿出来吃掉,好歹也能捱到五六点。

  再后来,大家也慢慢摸出了规律:

  黄豆出粉率高,适合做凉粉;

  绿豆呢事先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熬成纯绿豆粥,当早饭最好了;

  红豆其实适合炖熟了加糖加猪油拿来做包子、或者是各种饼类的馅儿……

  就这样,知青们一边卖力气种田、种庄稼,一边做苦力建房子建窑厂建仓库……还靠着细打精算和挖野菜、厚着脸皮蹭正义岛的鱼、蹭岸防部队黎恕的支援,才熬过了当初最最最艰苦的那段时光。

  吃着口中味道熟悉且美味的绿豆凉粉,黎恕突然陷入了回忆。

  一九六六年,黎恕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看到栀栀,她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一柄油纸伞遮住她的后背,露出一截手可一握的纤腰……

  他从来都不知道,只是看着她的背影,也能毫无理由地爱上她。

  后来机缘凑巧,他必须退出特种兵部队了……父亲本想让他回京都去,可他却一口咬定要来南陵。

  因为栀栀在南陵。

  一九六七年,他追随着栀栀登上海鸥岛,亲眼目睹了栀栀带着知青们是如何艰苦奋斗的。

  一九六八年,海鸥岛灯塔建成,正义岛雷达站建成,他率兵登上海鸥岛驻扎……

  那会儿军营的基础建设也差。那一年他带着兵蛋子们把大多数时间全都花在开荒种菜、养鸡鸭,兴建篮球场、仓库、食堂、厕所、洗澡堂和活动中心……甚至还修了一条不算太宽敞的水泥马路。

  同年,他们在海鸥岛上遭遇了严重的台风。

  他带着手下的大兵们和知青们挤在一块儿守望相助,过程很惊险,但也很有意思。

  一九六九年,海鸥岛知青站和灯塔兵营的生活条件慢慢好转。军营的建设任务少了,黎恕开始练兵。他最喜欢的就是每天一大早带着大兵们晨练,几十个大兵一字排开,负重跑上山坡……

  有时候栀栀正好呆在知青菜园里照顾菜园子。

  她爱美得很,大清早出门也必须要戴一顶草帽,就怕被太阳给晒黑了。大兵们从知青菜园旁跑过,笑着和她打招呼。

  这时候,她肯定会停下手里的劳作,笑眯眯地朝着大兵们挥手,还会再送上一声“加油”……

  每当到了这个时刻,黎恕就会装模作样的从队伍前跑到队伍后,然后再重新跑过栀栀面前。

  这样,他就可以看到她两次啦!

  一九七零年,海鸥岛上的实验大棚已经建设得像模像样了。而黎恕管理的灯塔和雷达站也已经正式运转,除了日常维持雷达站和灯塔,除了每天练兵……黎恕还需要带着大兵们穿着便衣伪装成渔民,划着破烂的小船儿巡海。

  这一年,黎恕率众抓获了好几伙伪装成内地渔民的弯省特务,驱赶了来自月栏国的挑衅者,他和战友们因此受了伤,后来拿到军功章。但他当时没敢告诉栀栀,害怕她嫌他的工作过于危险,不肯和他处对象。

  一九七一年,栀栀创办双岛社队成功。

  同年,她终于同意和他处对象了,他开心得像个傻子。

  后来冷静下来,黎恕才发觉其实栀栀同意不同意……他和栀栀在确定恋爱关系以后的变化都不太大。也就是说,其实栀栀在他表白之前就已经喜欢上他了。

  值得高兴!

  一九七二年,他受召回京都,见到了部队领袖和国家领袖。并且接到了一个……在当时来看,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秘密任务。

  ——国家需要他利于在南陵岸防部队的便利条件,在南海种一个岛!

  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黎恕想也不想地就接受了这个任务。

  可他也为此愁肠百结,根本不知道要从哪儿下手。他是个军人,格斗、擒拿、枪法、侦察、埋伏、拼体力什么的,这些他都擅长。

  而种岛……

  要怎么开始?从哪儿入手?

  他根本没有任何概念。

  一九七三年,黎恕向栀栀求婚成功。

  与此同时,栀栀即将保送到工农兵大学去,而黎恕领着这个艰难的种岛任务,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何处着手、又应该要怎么开始。

  他忐忑不安地把他这个巨难的任务告诉了栀栀……在那之前,他一直有种不确定的心慌意乱。

  因为他了解栀栀,知道在栀栀心里,事业是要排在第一位的。

  到时候她要去上大学,他要去种岛……

  她是不可能迁就他。

  有没有可能……她会因此和他分手呢?

  没想到,栀栀一听到了种岛任务后,当即两眼放光!她温柔而又肯定地坚持他、鼓励他,并且表明她也想参与这个项目!她很快就给他提出了各种很有用的意见,并且建议他,和她一起去上大学。

  黎恕一直都知道,栀栀才是海鸥岛知青们心里的灯塔,同时也是他的。

  不出所料,这一次她依旧为他指明了方向。

  同年,黎恕和栀栀结了婚,一块儿去了淮大参加学习。

  一九七四年,栀栀生下了铁蛋。

  黎恕在栀栀的支持与指点下,突破了学习的瓶颈。他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门外汉,渐渐成为了学者、专家。

  一九七五年,栀栀得到了出国的机会。

  她鼓励黎恕练好外语,和她一块儿去。她还告诉他,尽管不愿意承认,但在那个时代,国外的学科基础是比国内强的,多出去了解一下是好事。

  为此,黎恕开始苦练外语。

  一九七六年,黎恕和栀栀参加出访团,跟着出了国。

  到了国外,黎恕才知道科学的精彩。他像条涉死的鱼,一头扎进学术的海洋……到这时,他才体会到当初栀栀为什么非常坚持的、一定要他也跟着出来看一看。

  一九七七年,栀栀生下了小儿子铁柱。

  这一年,黎恕已经组织过队伍出海考察……他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种岛的第一步。

  一九八二年,黎恕在栀栀的帮助下找回棠娘。

  种岛项目添了一员猛将。

  一九八三年,黎恕在棠娘的建议下,择定了六处种岛地址。后来上级派员前来视察,又听取了黎恕花费十年的时间才做好的种岛计划……最终择定了两处:一是主岛北鲲岛,一是副岛南鹏岛。

  从此,轰轰烈烈的种岛行动开动了!

  从那时起,黎恕和栀栀开始两地分居。栀栀带着孩子大部分时间留在淮安,暑假回到海鸥岛,黎恕则一心扑在种岛事业上,每隔一两个月去淮安看看老婆孩子……

  黎恕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都放在种岛上。

  在海里要建个岛,谈何容易!

  何况还是在那么一穷二白的年代……

  是,八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相比,国内的农业种植水平大大提升,老百姓能吃饱了,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

  但在那二十年里,国内的重工制造几乎停摆。

  再加上当时这种岛项目还是个秘密工程,栀栀曾经想过要向国外的重工生产企业购买专业的机械,但这是不被允许的。

  黎恕当时拥有的生产条件,就是……人。

  那时候,无论是建设主岛还是副岛,都有着一言难尽的艰辛。

  利用陆地建筑的经验,放在海里根本不适用!

  但原理差不多。

  在陆地上起高楼,需要先挖深坑埋地基。

  在海里也一样。

  那么,要怎样才能在海里挖地基?

  “靠机械来挖地基”这个办法是不可行的。

  靠人工来挖?

  开什么玩笑啊!

  人穿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在海底挖坑?

  一是黎恕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潜水服和氧气瓶,二是挖了坑也没办法固土、积土,海水会把泥沙带走。

  黎恕动起了脑筋。

  要不,从陆地运送已经浇灌好的水泥管过来?

  直接把水泥管插进海底,再排空海水,用船只把水泥和钢筋分批运来,日夜不停地浇灌钢筋水泥混凝土?

  这个想法很好,但成本太高。

  要知道,当时黎恕能调动的最大船只,承重量才二十吨!一个大型的水泥管就有近百吨重……

  再就是还存在着技术方面的种种难题:

  ——海底的山脉可以挖吗?怎么挖?挖多深才够?遇上了海底的礁石还得爆|破,可种花国至今没有尝试过在海底爆|破的……

  ——假设“直接把水泥管插进海底”这个想法是可行的,那么又要把如何排空水泥管里的空气呢?

  ——和水泥的时候万一掺入了海水,会对钢筋水泥混凝土的结构产生变化吗?

  ——钢筋会生锈、会被海水腐蚀掉吗?

  ……

  栀栀在坚持她的科研项目的同时,也成为黎恕团队里的最坚实的技术顾问。

  她会在每年的暑假里,参与到黎恕的项目中,甚至很多次黎恕攒假期回淮安去探亲时,两人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种岛的方案。

  黎恕需要的所有科研技术,栀栀都会想办法帮他寻找到对口的专业专家。

  栀栀甚至还想办法与国内重工、军工企业的负责人联系,和他们探讨能否在现有的机械上按照黎恕团队的要求来改装,以制造出适合的挖沙机器……

  与此同时,黎恕也一直向上级反映。

  最终在多方努力之下,两家重工制造企业、两家军工制造企业想办法给黎恕的团队研发出合适的机器。

  他们改装的第一艘大型民用船只,可以在海面上直接定模、灌浇水泥。

  当然了,这过程长达两年之久……因为总是会出各种各样的意外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几家企业干脆直接派了技术员长驻在黎恕的团队里,日以继夜的守着,一出问题就直接商量着解决……但常常因为缺少这样或那样的零配件而耽误。

  两年后,改装船的性能终于稳定了。与此同时,那几位技术员也画出了完整的、升级版的专业机械挖沙船图纸。

  是的,从内陆运送河砂与水泥过来,费工费时。

  海底有现成的砂,只要能攻破粘合剂的问题,就地采砂、取砂、灌浇等工序同步进行,岂不是事半功倍?

  而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栀栀与黎恕的恩师米教授已经研发出合适的粘合剂,并且已经在实验室里做完了五期实验,确认粘合剂是安全有效的。

  一九八六年,第一艘专用挖沙船问世。

  建岛的速度一下子加快了许多。

  一九八七年除夕,月栏国终于意识到,种花国是想在这儿建个岛?

  由于北鲲岛远离种花国海岸,反而距离月栏国国境更近……月栏国的几十个“渔民”趁夜摸黑来到了北鲲岛,想趁着岛上的战士们过除夕、放松了警惕,登岛作案,意图俘虏、驱离岛上的战士。

  守岛的年轻战士们用电台向南陵岸防部队求助,然后拿着武器冲了出去……

  等到附近的军舰来救时,北鲲岛已经经历了一场恶战!

  年轻的战士们虽然人人负伤、浑身上下鲜血淋淋,但大家全都活着,而且还把几十个月栏国的“渔民”给抓住了。

  黎恕恨得咬牙切齿,向上级申请军演,数十艘军舰压着公海的线,在月栏国的海境附近反复巡航。

  月栏国这才老实了。

  一九九零年,北鲲岛逐渐现出了雏形。岛上的第一幢茅草屋问世,同时出现的是栀栀的实验仓,共有十二位战士长期驻岛。

  但在这个时候,一切补给全靠船只运输从内陆运来。

  一九九二年,北鲲岛上建成了两层铁皮房的宿舍,战士们住在铁皮房里,虽然又热又闷,但好歹不用再经受半夜时分茅草屋顶被狂风掀翻那样的事……

  海岛的海拔被填高,岛上开始种植椰子树、蔬菜瓜果。同时还实现了淡水自给自足、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自给自足。

  一九九五年,北鲲岛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并且成为过往军、商、民用船只的淡水补给站。岛上设施进一步完善,有了可供官兵家属探亲时居住的招待所、食堂、活动中心等。

  一九九七年,北鲲岛的面积再次扩大,在南陵政府的动员下,部分渔民移居北鲲岛。

  北鲲岛开始了民间改造。

  以前,北鲲岛看起来像是个冷冰冰的机器,没啥人味儿。

  自从几十户渔民移居以后,他们忙着养殖海鱼海货,忙着种树种菜种庄稼……政府与部队还想办法建成了医院、机场、学校和污水处理系统!

  接下来,北鲲岛自产的新鲜瓜果蔬菜,供给率达到70%,粮食自给率达到20%以上!

  到现在二零零七年,建设北鲲岛的负责人黎恕即将退休。

  回忆起这些年来,在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无限艰辛……对内,有无数难题需要攻关,有无数相关部门需要协调合作,要省钱,要省吃俭用,要照顾参与的人员身体和情绪等问题要解决;对外,诸国狼子野心不怀好意,参与人员必须扛得起铲子拿得起枪,还必须随时做好以身殉国的准备……

  黎恕深呼吸——

  不知不觉他已两眼泛红。

  这是他热爱的国,是他心甘情愿为之付出一切的国!

  他自年少时起,到现在发鬓染霜,每一天每一刻都在为国奉献,他不怨、不悔,甚至甘之若饴。现在他即将退休,但北鲲岛的建设还没有完成。

  他必须要把把这项重任再交给年富力强的新的负责人,然后,他将继续为北鲲岛服务,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黎恕再次深呼吸。

  他拿起笔,开始唰唰书写起他的工作报告来。

  栀栀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黎恕。

  自打黎恕即将退休、上级要求他写一份完整的述职工作时,她就看出来了,黎恕有些闷闷不乐。

  她能体会他的感受。

  ——黎恕身体素质好,六十岁的人了,健壮得和三四十岁的人没啥区别。他手下好多兵蛋子的体力还不如他呢!却因为到了年纪,要服从规定退休。

  就这好比她也五十七了,精神状态也非常好,她的学生教出来的学生,有时候记性力还不如她呢!可她也是因为到了年纪就必须退居二线……

  这些其实没什么关系,规则是大家都在遵守的。退了休以后也能继续发光发热嘛!再说了,培养新人也是一种挑战。

  本来这段时间她应该呆在淮安带学生、盯项目的,就是考虑到黎恕临近退休,心态可能会有点儿不好,才特意赶回来陪着他的。

  也正像栀栀猜测的那样,前几天黎恕确实有些闷闷不乐。

  栀栀便想办法陪伴他、给他做好吃的……甚至还拉着他去外头散步、在附近的小河里钓钓鱼什么的。

  现在,见黎恕下笔如飞的认真模样儿,栀栀笑了笑。

  她收拾好碗筷,轻手轻脚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