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香,缠着衣角掠过熙攮……”

李长安走在乡间小路上,看着田地里随风荡漾的水稻,心里安静平和一片。

人间烟火气,最是抚人心。

不管男女老少,都在忙着农耕,明明在烈日下,做着辛苦的农活,但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喜悦的笑容。

这副场景,像一场清爽的春雨,抚慰了他心中的浮躁。

这天下,是不是盛世,不是看那些名门世家,而是看最底层的百姓。

现在整个岭南,基本上的流民,都安置在这附近了。

孟三关打算在这里建一座新城,叫稻禾城,用来纪念那位禾下乘凉的老神仙,还有他门下的弟子。

今年在各个地方,都推广了李长安给的优质水稻。

这才刚种下去没多久,有些水稻就已经半人高了。

哪怕现在还有些寒意,但是水稻的质量特别好,一点都不被环境影响。

在万亩良田以外的地方播种,也只是收成少一点而已。

孟三关估算了一下,良田亩产八千斤,一般的田地估计也能有个六千斤。

至于那些旱地,刚开荒出来的田地,不配种这么珍贵的粮食种子。

谁踏马要是敢把神仙赐的种子,给浪费在那些差的地里面去。

那全村的人,都会把他一家老小,种在地里面。

炊烟袅袅升起,一些孩童穿着厚厚的棉服,出来喊自家长辈回来吃饭。

哪怕是现在天气回暖,他们的娘亲也怕清晨的寒气,使劲给他们加衣服。

明明自己都不舍得穿新衣服,却还是给自家的娃娃多穿了两件。

三月份的天气,硬生生给他们捂出了一身汗。

母亲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把最好的给你。

或许她认为最好的,你可能不需要。

但是她就是想给你,因为这是她最好的。

一位老人,穿着有些补丁的衣服,在溪边洗手。

儿子在军队当兵,每个月都有米和布等补贴送到家里。

所以家里并不缺新衣服穿,但是老汉不舍得穿新衣服干活。

他每天出门的时候,都是穿着自己以前的旧衣服。

新衣服留着,过年的时候穿。

他看着自家白白净净,胖胖呼呼的小孙子,只觉得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

老汉对着幼童开口问道:“今天不上学堂吗?”

“老夫子带着岳姐姐她们上山摘果子了。”

“那昨天夫子教了你什么东西啊,给爷爷听好不好啊。”

幼童蹲在地上抓蚂蚱,听到爷爷的话,站了起来,一股奶香味的童音从嘴里吐了出来。

“夫子教我们念诗,说这是村长大人写的,我念给爷爷听。”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亭台六七座,……”

幼童皱着眉头,想不起来后面一句是什么。

“八九十枝花!”

李长安站在田埂上,看着这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一幕,忍不住开口提醒道。

幼童听到声音,抬起头,这才发现面前有一个很好看的大哥哥,他连忙感谢道:“谢谢叔叔。”

李长安:……

“叫的很好,下次不要叫了。”

老人眯着眼睛,看着眼前这个白衣飘飘的男人,总觉得有些面熟。

开春以后,孟三关把不少岭南城附近的穷困人家迁移过来,准备建城,老汉一家,就是后面迁过来的。

原本他也不想背井离乡,后来在军队的押送下,才不情不愿的拖家带口,来到了城溪村。

待了一个月后,他的不情不愿就消失了。

现在哪怕有人拿着刀,让他回原来的村子,他都不会回去了。

开什么玩笑。

在这里,有房子住,有田种,有亩产六千斤的粮食,还一年能种三季。

不农忙的时候,还可以去修建城墙,每天的工钱三十文,包吃包住,每顿饭两个鸡蛋,还有猪油拌大米饭吃。

这种日子,过的跟天上的神仙差不多,谁愿意离开。

而且城溪村物价特别便宜,一床棉被,才一百文钱,一斤白花花的大米,十文钱一斤,鸡蛋猪油更是外面的一半价格不到。

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学堂。

只要是家里有人参军,子孙可以免束修上学。

这个条件,一度让别人看不起的丘八,成了村里的香饽饽。

老汉的儿子,更是拼了命,都要进军队,只是为了让自家的儿子,能进入学堂。

只要成了读书人,那就可以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了。

城溪村的士兵,一度成了所有人羡慕的职业。

不仅工钱高,待遇好,而且子孙有机会能翻身。

读书人,这三个字,在老汉眼里,就是神仙一样的人物。

他做梦都不敢想,自家的后代,有人可以成为读书人。

所以老汉看着李长安,虽然不认识,但是他那一身衣服,让他还是有些拘束的站了起来。

“小孩子不懂事,让先生笑话了。”

李长安摆了摆手:“老人家客气了,是我看这娃娃着急,忍不住提醒一下而已。”

看见老汉没认出自己,他想了想,开口说道:“晚辈看这个村子,稻种长的跟小树一样,到处都是丰衣足食,想和老人家打听一下,这里面可有什么诀窍。”

老汉听到这话,满脸笑意的开口说道:“我们村啊,那可是岭南最好的村子了。”

“我们村子,可是出了两位神仙,一个是掌管天下五谷的农神,一个是老天爷的徒弟。”

“这个稻种,是老天爷的徒弟,也就是我们村长,从农神那里拿过来的,亩产八千斤,哪怕是一般的地,也有六千斤。”

“比其他种子,产量翻了二十倍,伺候一亩地,相当于伺候二十亩地的产量了。”

“就是因为有这个产量,所以在我们这里,只要是个人,只要肯干活,哪怕是最懒的懒汉,都可以养活自己。”

在老汉眼里,曾经遇见过最懒的懒汉,也就是日上三竿才起床的人了。

至于比这个更懒的,那他是没有见过。

李长安听到这话,开口问道:“哪有人来收税吗?”

老汉听到这话,哈哈大笑起来:“这位先生,我看你也是个读书人,但是接下来老汉说的话,你可能不信。”

“我们城溪村,种地没有税,除了做买卖要交税以外,种地一点税收都没有。”

“你种多少,就能收获多少。”

老汉一脸的得意:“村长大人说了,城溪村,农无税。”

“谁收,谁就是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