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北汉风云录>第100章 雅各布的东行手稿(节选)

这是一份用罗马文字记录的手稿,记载了一位东罗马冒险者的东行经历,撰写者雅各布是萨拉齐骑士的随从之一,以下是这部伟大手稿中关于北汉民国记载的一些节选。

我们的商队经历了重重险阻。

我们经历了山川阻隔,经历了沙漠戈壁,终于抵达了传说中的东方大国,大汉的边缘,这里被称为西域。

在西域的城邦,我们受到了一定的礼遇,并遇到了另一支来自安息国的伟大探险商队,这是一支由安息各城邦的冒险者在阿山冒险之王的组织下,所形成的商队。

阿山是一个相当传奇的人,有在罗马经商的经历,因此熟悉罗马语言,在阿山的斡旋下,我们这支小小的冒险队,被允许进入大汉,我们所带的那些罗马产出的货物,也得到了免税的待遇。

在抵达于阗之后的第二个月,我们被放行,沿着向东的商道,一路而行,因为有于阗城出具的文书,我们在沿途的旅程出奇地顺利,一路经过了八个城邦。

这些城邦都是臣服于大汉的城邦,其国王均由大汉皇帝册封,大汉委派的将军在这里都具有很高的话语权,因此我们非但没有受到刁难,还因为我们的相貌迥异,被沿途待若上宾。

终于,我们到达了玉门,进入这座戈壁上的关隘之后,就是真正跨入了汉帝国的直辖领土。

汉帝国的国家体制非常复杂,除了委派将军监督城邦国之外,直辖区划分了若干郡县,由帝国直接委派官员治理,这些官员都有一定的任期。

到了任期之后,或者因为考评优异而升职,或者因为有了差错被贬黜,还有一些会申请告老还乡,享受一定的退休待遇。

也正是在玉门关,我们得到了一个相当不好的消息,汉帝国的皇帝陛下,把帝位禅让给了帝国曾经的宰相,一些不满宰相的臣民,正在汉帝国制造叛乱。

更加不幸的是,我们途经的河西地区,正有一两股叛乱的势力,尚未被新的皇帝剿灭,因此,玉门关的将军劝说我们,要么返回,要么等待叛乱被平息。

经历了如此之多的艰难险阻,阿山和我们一样,都不是轻易放弃的人,我们决定等一段时间,看情形再决定下一步的行程。

因为盘缠几乎用尽,萨拉齐骑士决定先售卖一些紧俏的商货,于是,我们拿出了一些染料和香料,这些东西都是途中罗马帝国的大人们支援给我们商队的。

这些货物,即便是在罗马也都是价比黄金的紧俏货,当然在这里价值更加高昂,我们很快以高价筹集到了足够的盘缠,一驼的货物,换到了三匹马才能驼得动的黄金宝石。

在闲暇的时间里,我们继续学习大汉帝国的语言,不得不说,汉语是相当难学的一种语言,即便是语言天才阿山,这位懂得二三十种语言的商业天才,也学得非常吃力。

但好在辛勤的努力总算得到了回报,就在我们得知沿途的叛乱势力已经转移,商路重新开通之时,就连对语言最没有天赋的我,也能基本听得懂汉语的对话了。

于是我们在酬谢了玉门关的将军之后,一路向东经过了瓜州,沙洲,酒泉等郡,再经过甘州和凉州之后,我们就能抵达汉帝国的核心地区,首都的周边了。

但是就在这里,我们遭遇到了黑匈奴的骑匪,这是一支专门打劫过往商队的匪徒,全部是骑兵,来去如风,或许在这里甘州城,黑匈奴的眼线就已经盯上了我们。

黑匈奴骑匪来得极其突然,他们从一条干河谷中突然冲出,让商队顿时大乱,虽然商队的勇士们用最勇敢的反击,和黑匈奴的骑匪进行战斗,但我们依然遭到了极大的挫败。

这次突袭之后,我们的货物只剩下了区区三驼,同行的伙伴战死了三人,十多人被黑匈奴的骑兵用套马索拖走了,我们只剩下了七个人。

阿山那里,比我们损失更大,人手损失更多,但黑匈奴的骑匪,就连甘州的驻守将军也没有办法,不得已之下,我们只好冒险继续东行。

商队的士气低迷到了极点,行进的速度很慢,二十多天,我们才经过了凉州,过了金城郡,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往南,经过陇西郡之后,到达汉帝国的首都长安,但是这条道路并不平静,叛乱者时常出没。

另一条路是继续往东,经过北地郡,渡过大河之后到达上郡,而后到达汉帝国的首都,经过一番商议后,我们选择了相对稳妥的第二条路线。

阿山找到了新向导,于是我们藏起疲倦,藏起对失散战友和伙伴的思念,继续往东,到达了北地郡的灵州县,从这里渡过了大河。

在渡河之后,我们遇到了一支真正的庞大商队,商队的大经理何,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他邀请落魄的我们同行,一同去首都,在同行一日得知我们的遭遇之后,提醒我们可以去兴汉镇。

按照何经理的话说,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可以解决我们的困境得话,那就只有兴汉镇刺史府的高刺史了,在高刺史执掌的兴汉镇,是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而且高刺史喜欢和商人交朋友。

于是阿山和我们商议之后,我们共同踏上了去往兴汉镇的道路,何经理为此,专门派了一队骑士保护我们。

兴汉镇的方向在上郡的西北,一路上我们沿河而走,沿途居然都有兴汉镇商队的补给点,在这里,我们方才洗去了一路征尘。

可是,很不巧的是,我们抵达兴汉镇的时候,却得知高刺史去了更北方巡视,可能要两个月之后才会回来。

正当我们踌躇之际,高刺史的副手,白长史接待了我们,令人惊奇的是,白长史居然懂几句英格兰语,只是至今我仍然迷惑的是,白长史是从哪里学会的这么生僻的语言。

白长史盛情接待了我们,并允许我们在兴汉镇自由行动,在得知我们的遭遇之后,白长史也显得有些踌躇,但总算答应了两天之后给我们答复。

在接待的宴会上,白长史向我们展示了兴汉镇惊人的实力,一些兴汉镇出产的货物,即便是阿山这样见多识广的大人物,也是开了眼界。

这些货品当中,包括后来风靡罗马的汉造刀具,那可是真正削铁如泥的神器,包括和人一样高度的能让人纤毫毕现的玻璃镜子,这种镜子,可不是后来在罗马可以用十倍黄金交易的巴掌大小的小镜子。

就连宴会使用的餐具,都是完全透明的玻璃和雪亮的白瓷,兴汉镇出产的烈酒,微甜中带着麦香和果香,我是一个贪杯之人,罗马的葡萄酒,我能喝一木桶不醉,但兴汉镇麦酒就连我也只能喝五杯。

据说,这还不是兴汉镇最烈的酒,有一种被称为“烧刀子”的烈酒,那才算是真正的烈酒,很快,第二天在兴汉镇集市上,我们就领教了这种烈酒。

这是一种被盛装在黑色瓷瓶中的烈酒,售价非常便宜,只是一枚银币,我们三十多人,就人手一瓶。

只是在喝下这种烈酒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存在连传说中的神仙喝了都要醉倒的烈酒。

因为我们亲爱的领队,萨拉齐骑士亲自喝了一瓶,结果毫无疑问,他整整醉了两天,差点醉死过去,更是差点错过了一场经典的奔袭战。

限于篇幅,雅各布的东行手记,就转载到这里了,我们继续外籍商团和兴汉镇的故事。

“这是参谋部的作战计划?”老白弹着那张白纸,眼神发亮地问吴俊道。

“是的,白叔叔,也只有突袭,我们才能有肃清黑匈奴,拿下甘州的可能”。

“喔,没有后勤支持,你认为可行吗?”

“白叔叔,不是没有后勤,而是要以战养战。”

“好吧,既然这是你们最终的计划,我无条件支持!具体的出发时间呢?”

“三日后出发,如果成功,还需刺史府尽快在沿途设立屯驻点,否则,我们很难控制这千里之地!”

“这个不用担心,你高伯伯早有安排,如果不是这次奔袭,最晚明年秋天,我们也要把控制线,推到居延海。”

“驼队计划吗?”

“哦,阿俊你想起来了?”

“嗯,的确,两个计划具备很强的互补性,同时进行的成功可能很大。”

两人所谓的驼队计划,其实就是在后世的阿拉善荒原上,建设数百个屯堡,这些屯堡设立在荒原东西南北的各处要点。

屯堡的主业就是饲养骆驼,为兴汉镇大规模的商队提供脚力支持。

阿拉善荒原东起黄河西岸,西达居延海,南抵祁连山余脉,向北更是囊括了后世蒙古国的戈壁省。

这片荒原上,生态脆弱,自然条件严苛,但非常适合骆驼放养,这里养殖的骆驼,皮实耐造,耐力很强,是大规模商队的脚力支持。

百十人的小屯牧点,只需设置在局部条件适宜之处就可以了,而阿拉善荒原在后世,可是有着万海荒原的美名。

因为这片荒原和大漠当中,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千个小湖泊,这些湖泊都被称为海子,它们大的有一两平方公里,小的可能只是一汪清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所有湖泊,都是淡水湖泊,都能够支撑屯牧点的百十人生活,只需用路线把它们贯穿起来,就能够在阿拉善荒原上编织出一张严密的网。

这张网,既可以北控大漠,也可以南下河西,更可以直抵伊吾,到达西域,正是适合兴汉镇这种不愿意过多刺激新朝,悄悄发展的势力。

而黑匈奴,就是目前控制这片荒原局部的势力,若是不能剿灭他们,则兴汉镇的驼队计划,几乎是无法推行下去的。

“白叔叔,给这片荒原重新起个名字吧,别阿拉善阿拉善的叫了”。

“哦,叫什么?”

“瀚海荒原怎么样”?

“甚好!就是不知道你白伯母的意思了!”

“哈哈”,片刻后,两个人相视大笑,在白大夫还被蒙在鼓里的时候,阿拉善荒原被命名为了瀚海荒原。

“路线我就不说什么了,咱兵力有限,阿俊你要不要从那些外籍商团中挑几个,蚊子再小也是肉,何况他们都有和黑匈奴接触过的经历!”

“也好,我选十个人,一路上一边行军,一边训练,争取在突袭接战前,让他们熟悉我们的战法和武器!”

“好,那我没什么异议了,你白伯母那里,我会去说,争取她的支持,如此一来,算是全票通过。”

兴汉镇的这次突袭,以嘟噜部的骑兵为主,配置了兴汉镇的秘密武器———骑弩车。

这是一架可以安装在马背上的连发弩机,动力和上弦全部由马背上的骑兵完成,拥有五十支箭匣容量,每骑配三个箭匣。

三百个骑兵,就是三百个移动的箭塔,这种骑兵脚踏式弩车,虽然无论射程和杀伤力都比不上重载马车箭塔上射出的铁箭,但木杆弩箭胜在重量轻,适合远距离携带。

吴俊的战术就是偷偷找到黑匈奴的主力,在正面交锋中利用兴汉镇骑兵弩的优势,一鼓而下。

之后化妆成商队,故技重施,占领甘州城,再由后续抵达的民事,商事部人员接手甘州城。

计划虽然谈不上复杂,但事实上,真正的战争,绝没有演义小说当中的那么多谋算和演义,能以碾压优势打得敌人落花流水,谁还要玩弄阴谋诡计。

所谓的智谋,那是弱者才会做的事,目前的兴汉镇,根本不需要。

“距离三十丈,角度四,五连发!”

角度一是平射,二是三十度,三是四十五度,四是六十度。

骑兵弩的射程大概是四十丈,但是三十丈能保证射透骑兵皮甲,因此远距离抛射,被设置为六十度。

按照平均三秒一发的速度,五连发就是十五秒,即便是轻骑兵全速奔跑,十五秒也就是三四十米的距离。

如果五连发不能击溃敌人,那接下来就是角度三的十连发,之后是角度二的二十连发,至于角度一的二十五连发,吴俊压根没有考虑过。

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能够坚持在短短一分钟的时间里挺过暴风骤雨般的一匣子五十支重箭骑射,吴俊想:自己干脆投降算了。

无论任何时候,火力投射能力,才是一支军队的核心战力!这就是吴俊的唯武器论,而陈大总工,对吴俊的这种想法,一万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