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世家大族——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着名大族,出自赵将武安君李牧,是广武君李左车的后代。

西晋时期,左车十七世孙司农丞李楷定居于赵国平棘县南(今河北省赵县西南、高邑县东北),后世分东祖、西祖、南祖三大支系,族人活跃于赵郡诸县(平棘、高邑、柏人、元氏、赞皇、栾城、临城等地),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为北朝官宦最显赫的士族。唐高宗时位列七姓十家,共有九人出任宰相,唐末五代走向衰落。

族源

赵郡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李牧,李牧是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中最为杰出的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足智多谋,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伐燕破秦,屡有战功,被后世赵郡李氏族人尊为先祖。

李楷,字雄方,为李牧后人李左车的十七世孙,在西晋先后任司农丞、治书侍御史。时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自称皇帝,引起宗室诸王的兵讨,战乱空前。李楷为避战乱,带领全家徙居于赵国平棘县南(今河北省赵县西南、高邑县东北),这里即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所述赵郡李氏旧宅所在,亦称“三祖宅巷”

郡望

赵郡李氏祖居平棘县,属赵郡管辖,因西晋李楷居平棘南时,此地依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赵国,所以赵郡李氏的后人也常称为“赵国李氏”,在唐朝《李延裙墓志》、北魏《崔敬邕墓志》、北魏《李宪墓志》、《魏书》等文献中均有体现。关于赵郡李氏的分布,根据高诗敏在《北朝赵郡李氏的迁徙分布及其与李唐先世之关系》中的考证,北朝时赵郡李氏以平棘县为主轴,不断向西南太行山麓周围各地辐射,先后迁徙到柏仁、元氏、高邑、赞皇等县,呈扇形分布状态,宗族庞大,支系繁盛,如《北史》记载:“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其宗主。”,张葳《隋唐时期河北地区赵郡李氏活动略论》指出:“在北朝和隋唐前期,赵郡李氏家族势力始终盘踞周旋在赵郡常山一带,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房支

李楷定居赵郡常山平棘后,生有五子:李辑、李晃、李棨、李劲、李睿。后来五个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棨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南徙故垒。因而,以此三个方位,将赵郡李氏分为三大支系。

李睿被奉为赵郡李氏东祖

李棨与李劲被奉为赵郡李氏西祖

李辑与李晃被奉为赵郡李氏南祖

(注:“房”可表示为“祖”的下一级,如“范阳卢氏北祖大房”,而赵郡李氏在分为三祖后未有进一步的分房分支现象,因此并无“某祖某房”、“某祖房”的说法,只有“某祖”,如柳宗元《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夫人姓李氏,辨族氏者曰赵郡赞皇之东祖。”、《旧五代史》:“李愚,字子晦。自称赵郡平棘西祖之后,家世为儒。”)

禁婚家

唐朝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赵郡李氏东、南、西三祖为西晋李楷的后人,都被列入禁婚家的范畴,博文约礼,门第清华,冠于卿族。

世系与房支问题

赵郡李氏是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山东五大郡姓(崔、卢、李、郑、王)之一,形成于魏晋时期,发展于十六国,约在东魏北齐(一说北魏)时期成为北方一流高门,繁荣至唐末,分为东南西三祖李氏,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却将赵郡李氏的发家史上溯到了秦汉,同时除三祖李氏外,还有包括辽东、江夏、汉中三房在内共计六大房支,究其原因,实际上这是由于中古士族间盛行门第攀比之风导致谱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攀附先世行为,以及唐代定着房按姓氏分类、郡望合流的特定背景下所形成的伪冒房支。

关于房支问题,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七篇(中古山东大族着房之研究)指出:“ 定着房大致反映的是中晚唐时期士族发展的情况,从这些士族的情况来看,他们均为魏晋至隋唐一直延续的士族。那么象李弼、李善、李德林这些支系本为隋唐新起门户,要列为定着,可能也须攀附魏晋旧族,建立承继关系。如果定着房是一个政治举措的话,无疑辽东、江夏、汉中的攀附行为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张葳《赵郡李氏“三祖”小考》认为“常山地区一带始终有李氏家族出入活动……居于赵郡之李姓不只李楷一家而已,江夏、辽东、汉中李氏祖上应与赵郡存在某种联系,但与后来北朝高门赵郡李氏并非属于同一渊源。”

关于世系问题,赵郡李氏在《新唐书》和《北史》中有关广武君李左车至其十四世孙东汉李恢中间人物的记载,两书出现了较大分歧,唐朝李延寿所着《北史》并无记载其中人物,而北宋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却对其中人物记载的很详细,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伪》推断:“自李恢以上,《北史》无文,疑多牵附”,罗新《五燕政权下的华北士族》指出:“永嘉之乱这样的历史大断裂,给世家大族提供了取代政府序列的基层组织机构的机会,赵郡李氏家族是在慕容诸燕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高诗敏在《北朝赵郡李氏的婚姻及其特点》指出“赵郡李氏发韧于西晋”、“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是北朝名门赵郡李氏的祖居地和发源地”、“赵郡李氏在北朝的北魏前期,由于仕宦显达才与北方高门崔、卢、郑、王的声望相坪,成为中原地区的着姓望族,它和北方郡姓世代联姻,又提高和巩固了其社会地位”。因此一般认为,虽然李牧被尊为赵郡李氏的始祖,但西晋时徙居于平棘的李楷,是为真正可考的第一世始祖,东南西三祖即为赵郡李氏所形成的支派。

着名族人

唐朝宰相

李绛,出自东祖,唐宪宗宰相

李珏,出自东祖,唐文宗宰相

李藩,出自南祖,唐宪宗宰相

李固言,出自南祖,唐武宗宰相

李怀远,出自西祖,唐中宗宰相

李游道,出自南祖,武则天宰相

李吉甫,出自西祖,唐宪宗宰相

李峤,出自东祖,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宰相

李德裕,出自西祖,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宰相

(注:辽东、江夏、汉中三房与北朝赵郡李氏并非出自同一渊源,故其宰相不算在内,南祖中的李元素、李敬玄、李绅同出自亳州李氏,根据《旧唐书·李敬玄传》记载“敬玄久居选部,人多附之。前后三娶,皆山东士族,又与赵郡李氏合谱……”可知,自李敬玄起开始与赵郡李氏合谱,故不算在内,而关于李日知,《新唐书·李日知传》中说:“日知贵,诸子弟方总角,皆通婚名族,时人讥之”;《旧唐书·李日知传》中说:“初,日知以官在权要,诸子弟年才总角,皆结婚名族,时议以为失礼之中”,再查《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日知先祖自羲至于万安空缺数世,所以李日知身世此处暂且存疑,不计入在内。)

李先,北魏寿春侯,《魏书》称“学术嘉谋,荷遇三世”

李顺,北魏高平公,博涉经史,为拓跋焘北破柔然、西征胡夏立下奇功,多次出使北凉

李孝伯,北魏宣城公,魏太武帝称:“朕有一孝伯足理天下”,委以军国机密,时人莫能知

李左车墓,平棘县西南七里

千万垒,平棘县南一里,东汉坞垒

三祖宅巷,平棘县西南二十里,亦有地属高邑县,赵郡李氏的发源地

李氏旧茔,平棘县封斯村

回车城,房子县境内,赞皇县南十里,亦曰左车城

开业寺,元氏县西北十五里,即北魏车骑大将军、陕定二州刺史、尚书令、司徒公赵郡李徽伯之旧宅也

百陵冈,赞皇县东十里,赵郡李氏之别业于此冈下也,冈上亦有,李氏茔冢甚多

李鱼川,位于殷州西山,赵郡李氏聚居地之一

永宁乡,柏仁县境内,赵郡李氏聚居地之一

逸事

清朝同治年间,直隶赵州(今河北赵县)西南的段村出土了北魏名臣李宪的墓志,志中记述了李宪及其家族的一段曲折发展史。北魏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拓跋濬死后,冯太后临朝称制,当时在位的献文帝因与冯太后不和,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便要根除冯太后身边的亲信,李宪的叔父李奕十分受冯太后宠幸,因此李家便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北魏皇兴四年(470年)冬遭到了灭顶之灾,李宪的祖父李顺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被同时诛杀,李宪的父亲李式就在其中,此前李顺就因为崔浩的推波助澜而被北魏太武帝赐死,这次灾祸又降临到他的儿子们身上,墓志写道“初在庚寅,遘家多难”,《魏书》记载“既致斯祸,时人叹息之。”

北魏李宪墓志

李式被官兵逮捕押往京城时,西兖州的官吏百姓送行到黄河边上。当时李式的儿子李宪刚满月,李式大声的向众人喊道:“程婴、公孙杵臼这样的人还有没有!”西兖州从事汲固应声回答说:“今天与古代岂有不同!”汲固于是悄悄回去,不再回头望,直接进入城内,从李式夫人的房中把李宪抱回家藏了起来,后来事情败露,汲固夫妇就带着李宪逃走四处躲藏,直到朝廷赦免才回家,就这样李宪被汲固养育到了十多岁,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暴卒,时人都说是冯太后毒杀的,李宪家族得以平反昭雪,他本人也开始受到朝廷重用。

做为“赵氏孤儿”,李宪幸运的活了下来,然而他的一生可谓坎坎坷坷,最后结局是因卷入派系斗争而被胡太后一纸诏书赐死,其家人以“思乡动梦”、“归本成礼”为由将其归葬于平棘祖茔。李宪虽和他的父亲、祖父一样命运多舛,但家族后代依然十分显达。赵郡李氏家族各房的男子女子大多才貌双全,又因为昭信皇后李祖娥(李宪孙女)的原因,所以与帝室多有婚媾,其中与元魏宗室婚姻现可知约8例,与高齐宗室婚姻现可知约13例,以李宪家族这一支最为突出,整个北朝国婚约有1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