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春秋战国追加篇——吴越争霸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相传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原先弱小,曾被楚国征服。在吴君寿梦的时候,吴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在春秋中晚期能够迅速兴起,与晋楚两国的对抗有直接关系。当时楚国大夫巫臣亡命到晋国,被晋人封为邢大夫。因楚人灭巫臣全家,巫臣怀恨,就向晋国献上了联吴攻楚的计谋。晋国为了制衡楚国,采纳了巫臣的计策,于是扶持吴国牵制楚国。

公元前584年,晋国派巫臣带一队战车到达吴国,教会了吴人射箭和御战车的方法。吴人学会车战后,在晋国的支持下开始从淮南向楚国的侧面发起攻击。从此吴楚之间连年争战,甚至一年内就打上七次仗。吴晋交好后,吴国的文化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开始向华夏文化靠拢。

吴国继位可以选嫡长子或者亲兄弟。吴王寿梦有四个嫡子,寿梦死后传位给嫡长子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依次为余祭、余眛、季札子。诸樊认为季札子贤明,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最后传给季札子。结果余眛死后,季札子却逃避不肯做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寿梦的庶长子僚为国君,而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嫡长子认为如果不传给季札,他应该是继承人,因此暗中伺机夺位。

这个时候吴国来了天选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 伍子胥。

伍子胥楚国(前559年—前484年),名员,又名贠,字子胥。原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使费无极去秦国为太子建求亲,秦国同意了楚国的请求,将秦女嬴氏许配给了太子建。而费无忌回到楚国后对楚平王说:“秦女貌美,不如自娶。”楚平王娶秦女后便决定废掉太子建。当时太子建和伍奢正在城父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保护太子,先令伍奢回朝,然后要他诬说太子建打算谋反,被伍奢拒绝。

楚平王将伍奢下狱,派人去杀太子建,太子建逃到宋国。伍奢有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都在带兵戍守边疆。楚平王为防止两人反叛,叫伍奢写信给两个儿子,把他们召回郢都。兄弟两个人收到信,伍尚不忍离开父亲,回到了郢都,同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死了,而伍子胥则立志报仇,逃出了楚国。

伍子胥欲逃往吴国,奈何路途遥远,之后他因太子建在宋国,遂投靠之。但宋国内乱,只好与太子建一起投奔郑国,在路过昭关由于被缉拿无法过关,伍子胥愁得一夜白头,在扁鹊的弟子东皋公的帮助下顺利过关逃到了郑国。郑国这时正依附于晋国,所以郑定公就收留了太子建。可没想到太子建瞒着伍子胥与晋国私通,暗地里收买勇士,想害死郑定公,霸占郑国,然后再打回楚国。事情被郑定公知道后,郑定公杀死了太子建。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出了郑国,辗转来到吴国并结识了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吕)。

到了吴国,吴王僚刚刚继位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过了许久,楚平王因为楚国的边城钟离与吴国的边城都养蚕,两个女子为争采桑叶互相厮打而大怒,以致于两国兴兵交战。吴国派公子光讨伐楚国,攻破楚国的钟离、居巢凯旋。伍子胥劝吴王僚说:“楚国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公子光对吴王说:“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杀害,劝大王讨伐楚国是为了报私仇罢了。攻打楚国未必能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公子光具备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伍子胥将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把他待为上客,并敬其母。

专诸是屠户出身,对母亲非常孝顺。专诸感于公子光厚待而决心以死相报,却牵挂母亲。临行前回家探母,母亲告诉专诸,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做名垂青史之事,不要因为顾念家庭小事而遗憾终生。 她对专诸说自己口渴,要专诸去取清水来喝。专诸去取清水,回来后发现母亲已经吊死在后堂了。他的母亲以死免除了专诸后顾之忧,也促使专诸一定成事。

吴王僚刚击败了楚国,正在大摆庆功宴。专诸按照公子光的安排依计将匕首放进烤好的鱼的腹中并送上去。将鱼送到吴王僚前,专诸突然撕开鱼肚,拿出鱼肠剑刺向吴王僚,穿透三层铁甲,吴王僚当场死亡,他的侍卫也同时杀死了专诸。趁吴王僚的人混乱,公子光立刻派甲士杀尽吴王僚的人,自立为王,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上台以后,发现吴国的威胁很多,邻国楚国、越国军事实力都不可小觑,尤其是强大的楚国,是吴国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证吴国的长久兴盛,阖闾决定兴兵强国,他不断吸纳各种人才,希望这些人才能够帮助他壮大吴国。

吴国迎来了另一个传奇人物的到来 ---- 孙武。吴王阖吕的左膀右臂终于合璧。

孙武,字长卿,公元前535年左右出生于齐国。孙武的祖先叫妫完,被周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后来陈国发生内乱,孙武的祖先妫完带领全家人一起逃往了齐国,投奔了齐桓公。齐桓公让妫完做了负责管理百工事务的一个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下来,并且把妫姓改成了田姓,从此被称为田完。历经百多年变迁,田氏家族的地位越来越显赫,慢慢地成了齐国的一个庞大的家族。

齐景公时期,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因为在出兵讨伐莒中立了大功,齐景公便将乐安采地封给了他,并赐姓孙氏。这样,田氏家族中又分出一个支系为孙姓。

孙书的儿子孙凭做到了齐卿的位置,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除了皇帝,就数他的职位最高。孙凭是孙武的父亲。孙武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所以自幼饱读兵书。齐景公时期,齐国田、鲍、栾、高四大家族为争权夺利,党同伐异,你争我夺,内乱日甚一日,愈演愈烈。孙武不愿纠缠在这种无休止的争斗中。公元前517年左右,18岁的孙武离开乐安来到了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认识了伍子胥。孙武和伍子胥两个人聊得十分投机,并且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吴王阖庐任用伍子胥后,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公元前512年,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了阖庐。可是,孙武到吴国后一直隐居着书,吴王连他的名字都不曾听说过,所以对伍子胥的推荐表示怀疑。伍子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七次,吴王这才答应接见孙武。孙武把自己写的《孙子兵法》进献给了吴王。阖闾看了这份草稿以后,心里非常激动,当即就拜孙武为将军,并且让孙武来训练自己的吴国军队。阖闾为了考验孙武治军才能从后宫找了100名女子交给孙武训练---孙武练兵。

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下将吴国迅速发展成了一个军事强国。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死,楚昭王继位。公元前511年,吴国再次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飅地。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员迎击,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居巢。

公元前506年,阖庐亲率吴军,联合蔡、唐两国军队共同伐楚。由蔡人作为向导,吴军沿淮水乘船西进,在淮汭登岸,与楚军夹汉水相望。吴军与楚军先后五战,吴军五战五胜,楚军大溃,最后一直攻破楚国国都郢都,杀入了楚王宫。

阖闾到了楚国都城以后,开始了烧杀抢掠的行动。

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终于报了杀父兄之仇。

吴王久留楚国搜寻昭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趁机逃奔回国,自立为王。阖闾听到这个消息,就放弃楚国返回吴国,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被打败,就逃奔楚国。

楚昭王见吴国发生内乱,就重返郢都。楚国又与吴国交战,打败吴国,吴王就回去了。两年后,阖闾派太子夫差率兵攻打楚国,夺取番地。楚国害怕吴国再次大兵压境,就离开郢都,迁都到鄀城。当是时,吴王采用伍子胥、孙武的计策,西边攻克了楚国的疆土,北边威镇齐国、晋国,南边收服了越人。

公元前496年,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最高官职,称相国公。

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听信伯嚭谗言,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赐属镂剑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伍子胥抛尸入江所在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

当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马革裹尸抛入江中,沿江漂至今胥口,当地民众捞起予以厚葬,自发建造了胥王庙(公元前484年),此地由此更名胥口。每年端午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伍氏后人都会来这里举行祭拜仪式,同游客一起向胥江抛粽子。

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着作。

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吴国,选择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向天下招揽人才。范蠡和文仲两个人,既是好朋友,又有才能,便一同应聘去了越国,成为了勾践的左膀右臂。

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越王勾践后悔没听范蠡的话,问范蠡现在怎么办。范蠡告诉越王勾践保命要紧,眼下先保全性命,才能图以后东山再起。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越王勾践这次听从了范蠡的话,派文仲下山去向吴王夫差求降。经过范蠡与文仲的努力,吴王夫差同意了越王勾践的投降。条件是越王勾践夫妇还有属下大臣到吴国做人质。

勾践想让范蠡回去治理国家,自己带老婆和文仲去吴国为质。范蠡说道:“用兵打仗,文仲不如我;治理国家,亲抚百姓,我不如文仲。”就这样,文仲回去治理越国,范蠡跟随勾践为质吴国。吴王夫差罚勾践君臣住到阖闾坟墓傍边的石屋里,专管放养马匹。勾践看马喂草,范蠡打草砍柴,勾践夫人洗衣做饭。范蠡陪同勾践在吴国待了正正三年,忍辱负重,终于得到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为了不忘三年前被困会稽山的奇耻大辱,把国都迁到会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范蠡为越王勾践日夜操练军队。

勾践让范蠡和文仲选了越国最漂亮的两个美女西施和郑旦献给夫差,夫差自从得到这两个美女,整天就像着了迷,很少过问国事。为了和两个美人厮守,吴王夫差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越王勾践就派文仲送去又长又大的木料。吴王夫差一见这些木料,真是喜出望外,立刻下令按照这些木料的尺寸,重新设计宫殿的样式,增派民工服劳役,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真可谓是劳民伤财,闹得吴国民怨载道。

公元前484年,越国发生了饥荒,文种趁此机会献计向吴国买粮,以掏空他们粮食储备。越王勾践派文种亲自前往吴国,找到吴王夫差哭穷,说:“今年越国旱涝交并,导致大饥荒,百姓无以为食,路上到处都是逃荒的人群,请求跟上国购粮。”

因为越国是臣属于吴国的战败国,因此越国向吴国购粮也理所当然,但一直对越国深怀戒心的伍子胥极力反对,并说应该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候,出兵将其一并拿下,以永绝后患。但越王勾践都被放回去了,吴王夫差根本就听不进伍子胥的劝告。但吴王只是将粮食借给越国,而不是买。这跟文种原先设计的思路有点不一样,但这不重要,越国借粮的目的,一是为了满足越国灾年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掏空吴国的粮食储备。很显然,目标已经达到,百姓看到文种运回的粮食高呼万岁。

灾年之后一般都是丰年,次年越国果然收成不错。这时,文种又献出一条毒计,将粮食煮熟之后再还给吴国,以其当作种子后颗粒无收。同时,又派人携重金贿赂太宰嚭,让其仍然帮越国说好话。粮食煮熟晒干后,颗粒长而饱满,运到到吴国。

吴国陪着越国勒紧裤腰带过了一年后,收到越国连本带利还回来的粮食,却发现颗粒跟吴国的谷子有点不一样。太宰嚭因为收了越国的贿赂,说:\"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夫差明明有点怀疑粮食有问题,却被他三言两语岔开。

吴王听信其言,为改良吴国的粮食基因,还下令百姓用越国的粮食作为种子。果然,百姓播下这些“良种”,后来全部烂在地里,颗粒无收。这一年,吴国真的闹起了饥荒。于是吴国向越国借粮,但迎来的却是越国坚兵利甲、训练有素的军队。

导致了吴国颗粒无收饿死了无数人,勾践还无耻的说是吴国的土地不适合种越国的水稻导致的,结果夫差还信了。

再后来,勾践再次趁吴国举国远征之时偷袭了吴国,吴国元气大伤,最后被越国攻破都城,夫差灭国后自杀了。

越王勾践在范蠡与文仲的辅佐下,用了二十二年时间灭了吴国。公元前473年,勾践兼并了吴国,不久,他北上徐州与诸侯会盟,奠定了自己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的地位。历史学上通常将公元前476年定为战国的开端。

灭吴后,越王勾践大宴群臣。谁会想到,正在这时候,为越国立下卓着功勋的范蠡却向越王提出了辞呈。据说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范蠡离开越国后给文仲写了一封信,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其人嘴尖脖长,这样的人只可共患难,不能同享受,你怎么还不离去?”

文仲见到信,就称病不上朝。勾践听信谗言,给了文仲一把剑,说:“你教我七种攻打吴国的计策,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还有四种,你去教先王吧。”文仲自刎而亡。

阖闾一生收集好几千宝剑。春秋时期的铸剑大师,欧治子与干将夫妇,都是吴越一带的臣民。据说,欧治子曾为越王允常打造五把宝剑。鱼肠剑和属镂剑也是欧冶子所铸造。属镂剑是吴王夫差的专用剑,该剑不仅锋利无比,能削金断玉。阖闾陵墓之上的陪葬坑,据说葬有3000把宝剑,被后世称其为剑池---虎丘剑池。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也继承了属镂宝剑。阖闾赐镂宝剑伍子胥自裁。

镂宝剑后被文仲拥有并赠与越王勾践。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勾践将属镂剑又赐给文仲自裁。可怜文仲,对勾践忠心耿耿,最后竟然落得鸟尽弓藏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