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战国七雄之赵国篇——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中国战国末期赵国名将。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参与五国联军伐齐,击破齐军,取阳晋,拜为上卿。他曾因蔺相如位居己上,深感不服,后因蔺相如屡谦让退避而感悟,负荆请罪,二人遂为刎颈之交。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廉颇被派到长平抵御秦军,用坚壁固守之策,秦军劳而无功。后来赵孝成王中秦国所施的反间计,以赵括取代廉颇,终遭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杀燕将栗腹,燕割五城请和。

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赵悼襄王即位后,派乐乘接管廉颇兵权,廉颇大怒,驱逐乐乘,自己则投奔魏国,居于大梁,但不被重用。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赵悼襄王欲复用廉颇,廉颇也想回国效力。但赵悼襄王所派的使者受到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使其以为廉颇衰老,遂不召其回国。廉颇后为楚将,最终于寿春悒悒而终。

廉颇作为赵国末期的主要军事将领,征战数十年,破齐败燕,守卫长平,战功卓着。后世有说法将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与蔺相如“将相和”的事迹,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赵惠文王在位前期,东方六国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强国。赵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年),名将乐毅同时担任燕、赵之相,联合秦、韩、魏,形成五国联军伐齐的姿态,大败齐军[1]。廉颇也参与了这场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国境内,攻取阳晋(今山东郓城西),威震诸侯。随后,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赵国得到和氏璧,秦国提出愿以十五城换之,惠文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昭襄王欲与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会盟言和,惠文王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认为惠文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惠文王的果敢。惠文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至边境,在与惠文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

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惠文王的行色,同时由于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昭襄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昭襄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惠文王平安归来。明人钟惺评道:“绳池之会,相如从,廉颜守,可见二人在赵,缺一不可。已伏二人引车负荆之案。二人皆古大臣,颇以勇掩,相如以智掩耳。”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年),赵将楼昌领兵进攻魏国的几邑(今河北大名),未能夺取。之后廉颇再次进攻,成功将其占领。

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筑城而还,随后又攻取了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四十三里)。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秦昭襄王不满惠文王违背盟约,派中更胡阳出兵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

惠文王闻讯后,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

廉颇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难以援救。”

惠文王又征询乐乘的意见,得到与廉颇一样的回答。最后,惠文王召赵奢前来,赵奢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者胜!”

惠文王便派赵奢领兵救援,大破秦军,史称阏与之战。阏与之战时,魏国的公子咎率锐卒屯驻安邑,威胁攻阏与的秦军。因此在兵败阏与之后,秦昭襄王转而发兵攻几(此时属魏),廉颇奉命领军救几,再破秦军。

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其子赵孝成王立。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郡(郡治壶关,今山西长治东南)。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此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孝成王在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四月命廉颇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

当时,秦军几次打败赵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东南部部分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四月,秦将王龁攻赵,赵国使廉颇为将,四月被秦军斥候斩杀裨将,六月被秦军斩杀两鄣四尉,面对这一情况,廉颇被迫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伺机攻敌的作战方针。

从七月开始,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但是仍被王龁击败,被秦军斩杀两尉,西壁垒被秦军夺取。于是,廉颇改变策略,决定不与秦军交战,秦军夺取赵军阵地后数次挑战,廉颇总是避战不出。

秦国在战场上数战告捷,但由于廉颇兵败后避战不出,便使反间计,让孝成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赵奢之子)替代廉颇。孝成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昭襄王见赵国用赵括为将,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率兵奔赴前线,统兵攻赵。

九月,白起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杀赵军四十余万。长平之战赵军共阵亡士兵四十五万。第二年,秦军趁势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以乘机进攻。”燕王喜不听昌国君乐间、大夫将渠的劝阻,出动了两支军队,共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等率军进攻代地。

燕军行进至宋子(今河北晋县南)时,孝成王决定派廉颇领兵反击。廉颇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一说俘获)栗腹;又在代地大破卿秦等,将其俘获。他乘胜逐北五百余里,包围了燕都蓟城(今北京市西南),迫使燕国启用将渠为相,并割让五座城,这才解围停战。

此战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鄗代之战后,孝成王把尉文一地封给廉颇,赐号“信平君”,并授官假相国。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国的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然而就在同一年,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居于大梁(今河南开封)。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悼襄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于是,悼襄王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悼襄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上了三次茅厕。”悼襄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再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起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在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逝世。

廉颇作为赵国末期的主要军事将领,征战数十年。后世有说法将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其主要军事活动如下:

赵国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率师伐齐,大破齐军,取阳晋(今河北晋州西北)。

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年),攻取魏之几(今河北大名东南),次年(前275年),又攻魏之枋陵(今河南安阳西南)、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率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抗秦,虽初战失利,但很快摸清秦军弱点,转而采取坚壁避战的方针,欲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后来,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而以赵括取代为将,赵军随即因错误的作战指导而惨败。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率军大败燕军于鄗(今河北高邑东南),杀(一说俘)其将栗腹,进围燕都,逼其割五城求和。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年),攻取魏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

历史评价

赵胜:“廉颇为人勇騺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

刘恒:“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冯唐:“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

兄得们,不要被王者农药影响了,要多读史书,读史使人明智。

不要老以为白起是个肉,廉颇又肉又免控,李白是个剑客,关羽骑个马满峡谷晃荡,要尊重史书才是。

廉颇的一生就用一句话形容“吃饭,睡觉,打齐国。”不怪廉颇太厉害,实在是齐国太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