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战国七雄之赵国篇——赵国简介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国都几经变迁,前497年,赵简子定都晋阳(太原),公元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今邢台),前423年,赵献侯从耿迁都中牟(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前355年,赵国在邢地建檀台,修信宫,邢地成了赵国的别都,称信都。

至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前296年灭中山国。疆土达到极盛,囊括了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

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

赵国与嬴秦有共同的祖先叫做蜚廉,蜚廉长子恶来的后代便是嬴秦氏,次子季胜的后代便是赵氏。赵,本义为疾行,周穆王西行时,到西方各诸侯国巡视,徐偃王趁机发动叛乱,季胜的重孙造父御车技术高超,为周穆王御骏马驾车善于赵行,意思是速度很快善于超车,一日奔驰千里,将徐偃王打败,被周穆王表彰“赵行”之功,此即为赵氏来源说法之一。周穆王后又将赵城(今山西临汾赵城县)封给造父,造父便以封地为氏,后来赵氏建国仍沿用其封地赵为姓。

赵国贵族出自商朝名门嬴姓部族,为商纣王手下大将嬴飞廉(蜚廉)的直系子孙。始祖造父为飞廉的四世孙。赵国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与秦王族本是同一祖先。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

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为商朝贵族,世代辅佐商朝。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纣王之子武庚趁机挑唆发动三监之乱,嬴姓部族卷入。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有宠于周成王,他就是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章,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少昊氏为嬴姓。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昊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故成为嬴姓的始祖。赵人的先祖即嬴姓(少昊氏之后),赵氏(赵城叔带之后),世代辅佐殷商。

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相传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造父善于御戎,侄子大骆(恶来之后)善于繁衍马匹。受造父之荐,周王室不计前嫌,启用罪臣恶来之后大骆,封于汧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大骆孙秦仲封大夫,秦仲之子赵其是为秦庄公,故秦赵同宗。后造父六世孙奄父救周宣王于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从此赵氏便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

简襄之烈

前497年7月,晋国最强大的范氏、中行氏,围攻赵氏,赵简子逃往晋阳避祸,晋阳城于是被包围。11月,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但由于范氏、中行氏太过强大,智氏、韩氏、魏氏反而被范氏、中行氏打败。范氏、中行氏决定向晋定公发动进攻,以下犯上,终于遭到了众叛亲离。

战争持续到前490年,曾经在晋国最强大的范氏、中行氏日益呈现劣势,无法在晋国立足,弃城而逃亡齐国。长达近8年之久的晋国内战结束,晋国六卿制衡的格局终于被打破了。

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太原市南晋源镇),赵襄子坚守城池,并派遣丞相张孟谈策反韩氏、魏氏二家共同灭智氏。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从此之后,一直到邯郸沦陷时的前228年,赵国领土大致为今山西省北部和中部,河北省西部和南部、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自立为君。桓子死后,襄子之兄赵伯鲁之孙赵浣,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赵烈侯,是赵国的开国国君。在前403年,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胡服骑射

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国后遭到列国一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齐国遭到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

同时,赵武灵王由于受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信宫(今邢台)大朝五日,力排众议大胆的推行移风易俗,并选练精锐弩弓骑兵。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胡服骑射使赵国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

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拓地千余里。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代县)、代(今蔚县)三郡,并从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赵国君臣睦、将相和。肥义、楼缓、虞卿、乐毅、田单、赵奢、蔺相如、廉颇、赵胜、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民风剽悍、崇尚气力、慷慨悲凉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国为之侧目。在战国中后期,东方三强(魏、齐、楚)相继衰落,秦国之威独步天下之时,赵国时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秦赵争霸

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秦赵两国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伐谋是越演越烈。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赵武灵王先立小儿子赵何为王,但后来封长子为代城君,后代城君密谋夺位。前295年,伏杀赵国丞相肥义,代城君逃往赵武灵王沙丘行宫(邢台)中,王叔赵成和李兑包围行宫,杀代城君,武灵王被围困在行宫中苦苦坚持三个多月后饿死。虽然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国变法革新,逐渐超过赵国。

信期、李兑和公子成围主父宫。李兑想向赵王何请示如何处置,被公子成制止。李兑与信期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

沙丘宫变之后,赵武灵王薨,赵惠文王继位。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

赵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发生,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于赵国大臣蔺相如并非其心甘情愿,实是迫于赵国实力,不敢造次发难、迫不得已耳。这一轮政治外交上的较量,秦国外厉内荏,赵国针锋相对,秦国没有讨得任何便宜。前269 年秦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越韩境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反而在阏与之战中,被赵奢所统领的赵军精锐突骑所击败。

长平之战

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赵国,赵孝成王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同时仍任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前261年,秦国进攻韩国,断绝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前261年4月,秦国派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其时,上党大部分土地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

秦军(王龁)与赵军(廉颇)的首次遭遇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军。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为扭转局势,秦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其他诸侯国惧怕秦赵媾和于己不利不敢支援赵国;同时使用反间计,在邯郸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本自恼怒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屡次战败却坚守营垒不敢出战,谣言四起,不啻于火上浇油。于是赵王力排众议,临阵换将,以自己喜爱的年轻将领赵括(赵国着名将领马服君赵奢之子)替代廉颇为长平前线最高统帅。

前260年夏,赵括接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原有的军事部署和防守战略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仓东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隔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直通长平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不知中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给予秦军重大杀伤,但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两万五千名秦军突然出击占领韩王山,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五千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支援。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主力失去后勤保障,秦军抓住有利态势,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秦军防御壁垒所在的将军岭与韩王山所夹挟的一片低凹的山谷。

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兵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过半。

秦军对近40万降卒心有余悸。白起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白起又以酒肉安抚降卒,后令秦兵以白布裹头,吩咐说“凡首无白布者,即系赵人,当尽杀之。”赵国降卒不曾准备,又无器械,束手就戮。40万赵军,一夜俱尽。史载当时“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兵被秦军放归赵国以散布恐慌,震慑山东六国。坑杀赵卒的消息传入赵国,整个国家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邯郸之战

秦虽然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士卒死伤过半,粮草消耗巨大,秦无力继续攻邯郸灭赵。且士卒连年征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不固,随时都有可能叛乱。韩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而败)。故秦接受了赵国的割地求和。

然而,赵在割地上却分歧扩大。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转而备战。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举国之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前259年,赵孝成王六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赵之太原,取之,以牵制赵北方主力使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取赵之邯郸。七、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次年十月秦围邯郸。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间,赵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而此时赵国的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约三四十万人,且多为40岁左右的老人(古40岁即为老)或13到18岁的弱童。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一二万人,这些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守将为大将军廉颇、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但是,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几乎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

秦军以五大夫王陵为将,军众在三十万左右,以武安为据,包围邯郸。秦军构成以步弓兵为主,且攻城器颇多。

前258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军急攻邯郸城,秦弓弩手,将数十万支箭射向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而步兵分两队,一队肩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推冲车直攻城门,且秦分三军不分昼夜轮攻赵都。但是一个月下来,秦军仅校官就战死五名,伤亡近两万人,而且不得停下休整,邯郸城却并未攻下,遂转为小规模进攻以夺赵志。然而,赵军却一再出精锐步兵甚至少量骑兵突袭秦军营栅,竟使秦累有伤亡,反使秦军日夜防备,士兵多有懈怠。

邯郸前线的战况飞快的传到秦昭襄王的手中,秦昭襄王十分的生气,而是时武安君病重,不得行,只好一面书信督促王陵,一面组织援军。收到信的王陵军于十二月间,在寒风中向赵都邯郸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击,但疲惫的秦军,在赵军弓弩下,多有伤亡,士卒战皆不利。赵出兵击之,却秦数十里,秦折兵数千人。

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平原君赵胜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赵民,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督战,平原君亦往之。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但秦亦伤亡惨重。

秦昭襄王五十年正月,将军王龁率兵十万及大量的兵备粮草到达邯郸。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经知道秦王的不满及以王龁代之的先兆,可以肯定的是王陵军第三次的进攻相当猛烈。

此时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同时秦军在受到增援后士气也开始高涨。战事进行月余,赵兵拼死抵御秦军进攻并取得胜利。秦军伤亡惨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后王龁率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依然没有攻下。十月,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此时邯郸城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赵军依旧不屈的抵抗着。同时平原君赵胜的外交战开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终于,魏军八万楚军十万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双方大战一触即发。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急退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约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草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抗衡秦国。战国进入了诸侯合纵抗秦的时代。

短暂中兴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在寿春抑郁而终,临死思报赵国。

庞煖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赵悼襄王三年,燕犯赵,庞煖率军抵。于常山东垣战燕军。此战,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其伤亡甚重。燕军皆不利。后撤,遇李牧。又撤,遇庞煖。大败。此战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赵”。赵悼襄王四年,庞煖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成蟜率军攻赵,随后倒戈反叛,赵悼襄王封成蟜以饶,成蟜随后被秦军杀死。

赵幽缪王三年,秦将桓齮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李牧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现今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

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大破秦国于河外,赵也有参与。其后,燕国派遣当年与乐毅攻齐的剧辛为帅,率军攻赵,赵将李牧、庞暖抵抗,大破燕军,剧辛自杀而死。庞暖击败燕后,组织联军攻秦,举春申君为帅。五国联军与秦军于潼关附近与吕不韦决战,秦将王翦建议先袭最远来的楚军,楚军闻知而逃,四国联军也退。其后一直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斗,直到前229年。

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前228年,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

赵国逃亡的大夫们共立赵嘉为王,在代称王六年。曾在前226年之间,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大战秦军。战败后,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军向代进军,破灭赵代王嘉,至此,赵国灭亡。

赵国建国之初,赵国的疆域包括今天山西省的东北部东南部和中部,河北省中南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山东省西边一角和河南省的北端。北方与燕国以易水为界,西北与匈奴以阴山为界,南方与韩国、魏国、卫国交错为邻,西方与魏、韩接壤,东方与齐国以古黄河为界。

赵氏立国之初,赵襄子甫一即位便实施北进战略,并逐渐将大部分代戎之地兼并,开始了对该地区的经营。战国前期,赵国没有开疆拓土,基本延续着赵襄子后期的疆域格局。赵敬候时期,赵、韩、魏将晋国国都所在的绛地和曲沃瓜分,赵国的疆域略有扩展。赵成侯时期,赵国以旧都中牟与魏国北境的榆次(今山西榆次)、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以及扶水一带做了交换,这时赵国南境的变化。赵武灵王即位后,先灭掉中山国,将其纳入赵国的版图,又继续向西部和北部扩张,相继夺取林胡、楼烦等胡地,拓土云中、代郡、雁门等郡,即为今天的山西北部、内蒙阴山以南区域、河北的蔚县一带,赵国疆域变得辽阔,赵国实现了从北部可以向南直插威胁秦都咸阳的条件。

赵孝成王四年,赵国在得到韩国上党后,秦国夺取上党郡后引发长平之战,第二年就取得了赵国的武安(今河北邯郸武安市境内)和皮牢(今山西翼城县东北的牢寨村),三年后,秦再获得赵国南境二十余县,到赵孝成王十八年(公元前248年),榆次等赵国三十七城也被秦国纳入版图,两年后,赵国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归秦。赵悼襄王时期,秦国陆续攻得赵国的邺地(今河北临漳)、阏与(今山西和顺)、橑阳(今山西左权县)、安阳(今河南安阳最北部地区)等地,赵幽缪王时期,武城(今山东德州境内)、赤丽(今河北葶城境内)、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宜安村一带)、平阳(今山西临汾市翼城县)、狼孟(今山西太原阳曲县)、鄱吾(今河北磁县)、军邺(今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一带)等相继失守,最终邯郸被攻陷。

赵国三选都地:初都晋阳(太原西南),后迁中牟(鹤壁西),再迁邯郸(邯郸)。

前497年,赵简子奔赴晋阳(太原),后来晋阳成为赵国的都城。约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约30年后的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即今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前375年,赵敬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成侯继位。前355年,魏国向赵国进献了上等椽木,赵国用这些椽木在邢地建了一个檀台,并修了信宫,邢地还成了赵国的别都,赵国经常在信宫与诸侯会盟,所以邢地又有了一个新名称——信都,秦末汉初,赵氏复国后仍以信都(邢台)为都。

赵国施行的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下的官僚制度。君主是国家元首和最高军事统帅。文武官员由君主任命,地方设置郡县,由中央派驻郡守或县令为地方行政长官,基层为乡、里、什、伍。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国家行政治理体系。中央文官体系,以相国为首脑,设置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武官体系以大将军为首脑,统领将军、国尉、尉、都尉、裨将等;教育体系有教授君主、太子、公子的师、傅、博闻师、司过、左师等教育官员;再有为王室服务的宦者令等事务性官员。

赵国从晋国脱胎而来,卿大夫权利过大导致晋公室的衰弱,是晋国灭亡的主要原因。赵国的中央集权是既要发挥卿大夫的智力作用,又要保证赵公室的绝对主导,由此建立起贵族世袭与官僚体系并行的官制,赵国的官吏用人制度约略可分四点:

一是官吏选拔和任免,有推荐、自荐、招贤、因功、亲贵、荫子、幸进七种方式;

二是俸禄上取消世卿世禄,官吏按照等级享受有差别的俸禄,俸禄包括粮食、赐币或赏金。比如赵王任命赵括之后就予以他丰厚的金帛赏赐,赵公室贵族和部分的卿大夫还拥有封地,封地产生的税收远高于俸禄,比如平原君赵胜拥有可观的封地,达到能豢养门客三千的程度;

三是官吏考核,荀子记述说,以政治教化为本,端正法令制度,多方听取意见并考核,以此衡量官吏的功绩,来评定赏赐,这就“相”的职责。可见相是负责官员考核的总负责人,官员考核以年为单位,以其的好坏优劣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

四是贵族政治与官僚制度并存。赵国严格防控卿大夫僭越公室,赵国公室贵族始终主导赵国重大战略决策,这对赵国官制的有效运行形成妨碍。

赵武灵王要进行胡服骑射变革,不得到公子成的首肯就执行不了。为要不要接收韩国的上党,要不要用赵括代替廉颇,是向秦国求和还是向诸侯求援等军国大事,虞卿、蔺相如、赵括母亲等人的意见是微不足道的,赵孝成王信赖的是平原君、赵禹等公室贵族,最终导致长平战败。

赵敬侯即位之初,以其远见卓识,力主迁都邯郸(邯郸),为实现赵国北进的战略打下基础。之后,赵敬侯通过对卫国、魏国的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进一步巩固都城邯郸的地位。

赵成侯二十年(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赵成候立邢(邢台)为信都,筑有檀台和信宫。作为双都制的赵国,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赵魏之战,邯郸失守三年,赵国以信都为根据,使得赵国不割地而收复国都,与魏国签订漳水之盟。李公绪《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注:赵孝成王是进一步加强信都地位,起始当为赵成侯所建)。赵武灵王曾多次在信宫与群臣商议国家大事,《史记》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胡服骑射的的国策源于此。

诸侯会盟

赵成侯十七年(前358年),赵成侯与魏惠王在葛孽会盟。

赵成侯十九年(前356年),赵成侯与齐国、宋国在平陆会盟,与燕国在阿地会盟。

战国时期,赵国推行郡县征兵制,此外,赵国还极力推行募兵制。兵役的年龄限于十六七岁至60岁之间。

战国时期,赵国的兵种按出现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为:车兵、步兵、骑兵和舟兵。赵国的步兵,称为“带甲”,为赵国军事实力的象征。赵国的骑兵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而建立起来的。赵国骑兵的来源:从赵国本土招募及变车为骑、三胡的骑兵、赵国代地的骑兵。骑兵的武器有弓箭与剑。代地的马匹是赵国战马的主要来源。

公元前283年,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河南省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

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占齐国麦丘。

前241年,赵将庞煖攻占齐国饶安。

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占齐国昌城、高唐(齐国五都之一)。

前271年,赵蔺相如攻至齐平邑。

前287年,赵梁将攻齐。

前286年,韩徐为将攻齐。

魏国

前282年,赵将乐毅拔魏伯阳。

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

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阳拔之。

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韩国

前265年,赵将田单攻韩拔注人。

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

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燕国

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

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中阳。

前251年—250年,燕王喜派栗腹为将,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前往抗击。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乐乘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前249年,假相国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都,燕国再次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前243年,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前242年,燕军十万犯赵,庞煖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前236年,赵攻燕,拔狸、阳城。

赵悼襄王时,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城。

秦国

前269年,秦攻赵阏与,赵将赵奢领兵大破秦军。

前269年,秦又攻赵几,赵将廉颇击败秦军。

前257年,秦乘长平之战的胜利,进围赵都邯郸,赵联合魏、楚大破秦军。

前241年,赵庞煖组织合纵攻秦,拔寿陵。

前233年,秦攻赵,赵将李牧率师与秦军战于肥,秦军大败。

前232年,秦又攻赵,赵将李牧迎战秦军,击破秦军于番吾。

修筑长城

赵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赵在邯郸境内沿漳、滏之滨修筑的南长城,邯郸境内遗迹尚未发现。

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内蒙古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前306-前300年)修筑。站在土筑长城之上眺望,可隐约看到这段从大庙起,东向边墙壕村,西向昆都仑区的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