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宋晋府录天下兴亡>第62章 忠臣离去 州牧暴死

慕容廆备战之时,陶侃这边却有点力不从心。

咸和八年六月,陶侃清点兵卒,陶侃身体不好,其子陶范与陶茂搀扶左右,陶茂说道:“父亲年老体衰,不可在亲自出兵北伐!”

陶侃转头看向陶茂,陶侃开口道:“廉颇六十,尚能饭否?你这是什么话!你父亲我,今年不过七十五岁!!”

陶茂说:“不是,不是,儿意思是父亲万一战死沙场,我们将皈依何人?”

陶侃说完将陶茂一把推走,说道:“你身为我子,岂能说出如此贪生怕死之话?”

陶茂说:“父亲,儿并无怨言,只是…只是父亲你真的不能出征了,还请儿子我替你征伐!”

陶侃看向陶茂说:“我手下军士随我征战近二十年,你可以管理好他们吗?你能做到吗?”

陶茂说:“就算儿子不得人心,岂会忍心看到父亲于沙场离世?”

陶侃说:“无须多言!取我甲来!你不如你哥哥陶范,你就不要去了,留在荆州!”

旁边侍卫将陶侃甲胄取出,帮陶侃穿上,陶侃一个颤抖,差点倒了下去,却还是勉强站起。

陶侃穿完铁甲完喊道:“长史靳阳淳!!”

靳阳淳一路小跑而来,见到陶侃。

陶侃说:“你为荆州长史,若我此次出征离去之后,你要好好辅佐陶范,守好荆州!!现在将陶茂任命武昌太守,你带他去任命吧。”

靳阳淳说:“诺!愿从陶公之言!!”

靳阳淳领着陶茂说:“陶少府请随我前去赴任!”

陶茂哭着说:“父亲….父亲….”

陶侃怒道:“你堂堂七尺男儿,如此哭泣,如同孩童一般,成何体统!?”

靳阳淳说:“陶府君,请随我来!”

陶茂将眼泪擦净,随靳阳淳离去。

陶侃看到靳阳淳将陶茂带走,这才大口喘气。

陶范说:“父亲不愿看到次弟陶茂?”

陶侃连连摇头,说道:“陶茂素来有忧我之心,我今垂垂老矣,不堪用了,但即使这样也要坚持下来,不能让陶茂看到我这一幕!”

陶范说:“父亲….那你为什么不让我也回避一下?”

陶侃抚摸着陶范的头说:“你是要继任荆州刺史的人,有些事你经历了,知道了也是一种成长。”

陶范听后若有所思,继续搀扶着陶侃。

陶侃被陶范一步步搀扶上了城墙,陶侃开始气喘吁吁。

陶范搀扶陶侃,陶范说道:“像父亲这等英雄之辈,不想也有老去一天。”

陶侃说道:“昔日公孙谨比我还要老,却也能击破王弥,保卫洛阳,我比他要年轻的多,乘此时北伐,你父亲我就是千古名臣了!”

陶侃登城,示意陶范不要继续搀扶了,清了清嗓子对下面八万士卒喊道:“今日阅军,乃为三日后出征北伐。尔等将士随我近二十余年,平定张昌起义、平定陈敏叛乱。我们四处奔波,平定叛乱,后平息杜曾的流民起义,朝廷重用之。后受封广州刺史,王敦叛乱我等北上保卫天子,后苏峻、祖约叛乱,我等率军攻杀之,天子后恩,此生不敢忘,现在内乱已平,胡虏屡屡南下袭扰,今慕容廆、张骏二人已然决定讨伐羯人,我等皆是晋臣,我等在此不可观望不前,当为天子出兵伐赵!!!”陶侃声音之洪亮,整个城下都能听到。

陶侃突然一惊,赶忙蹲了下去,剧烈咳嗽。对着陶范说道:“取酒!取酒!”

城下军士不明所以,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陶范拿出一壶米酒,陶侃喝了下去。

乐道融、高宝、关陂三人察觉到不对。

乐道融说:“州牧如今老矣,若此次北伐路中丧命,该当如何?”

高宝说:“我从主公开始当主簿时,就追随主公,每次战事主公皆以我为前锋,已追随主公近五十年,我今也有六十六岁了,此次北伐过后,我便养老归乡。”

关陂说:“陶公老矣,陶公今年足有七十五岁,陶公出生之时,天下三分,不想陶公历经三国一统,又见证家国败亡,陶公!是该归隐了!”

高宝问道:“不知关府君你,今年何岁?”

关陂说道:“我本意乘永嘉大乱之时,某得一州之地,不想途中变故无数,我至今也只能屈居一任太守了。关某今年足有六十四岁,乃关恪之子。”

乐道融说:“我们都老了啊,陶公也有点力不从心了,万一出军荆襄,而陶公半道崩逝,届时如何是好?”

高宝说:“军士必然无心再战,四散溃逃!”

三人唉声叹气,乐道融、高宝、关陂看向城头。

陶侃站起身,继续喊道:“随我出征,北伐中原!!”

城下一众人纷纷高喊“北伐中原!北伐中原!”

陶侃见军心可用,对陶范说道:“你知道该接下来怎么做了吗?”

陶范说:“儿知晓!”

陶范登城,说道:“父亲传令,三日后全军出发襄阳,先当收复樊城!”

众军士说:“愿遵之!”

夜中,陶侃躺在胡床上,其麾下参军孟嘉前来拜见。

陶侃将孟嘉迎入问:“参军夜中何事?”

孟嘉说:“陶公,你有没有想过,你走之后谁来统领荆州?”

陶侃说:“我子陶范!”

孟嘉说:“若陶公北伐病故,又该让谁人出任刺史?”

陶侃起身,思索一会说道:“还是陶范!”

孟嘉说:“臣提议,不如以陶范为主,陶公你冠之大都督即可,这样才能缓解衰老。”

陶侃连连摇头,说:“不可,陶范并无出战之谋,若败于他人,朝廷问罪,他抵挡不及!”

孟嘉问:“陶公何意?”

陶侃说道:“若此次出军北伐,我死在前线,军士军心动摇,必然兵败,然朝廷不会降罪于我,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朝廷不仅不会降罪,反而会大加封赏。若让我儿子陶范去北伐,他虽然年轻力壮,却不通兵法,必然兵败!朝廷降罪陶范之时,估计我也离世了,轻则诛杀他一人,重则诛杀我陶氏一族!”

孟嘉说:“陶公早就做好准备??死于北伐途中?路上马匹颠簸,我恐…我恐陶公你…”

陶侃说:“不用担心!我死之后,你要好好辅佐天子,好好管教陶范!!无须担心!”

孟嘉哭到说:“当年正是陶公你,收留了我啊!!我岂敢忘陶公之恩?!”

陶侃说:“我年老无多,以后的荆州事还要多多依仗你啊!!”

孟嘉拜别而去,陶侃儿子陶范端着一盘果品在墙外全部听到了。

陶侃隔着墙喊:“进来吧!不要躲躲藏藏!”

陶范一惊,从后门进入,将果品奉上,跪下说:“请父亲宽谅儿子窃听之罪,此乃果品一盘,请父亲食用!”

陶侃说:“起来吧…”

陶范哭着说:“我不忍公父离去!”

陶侃说:“我老了,要走了,等你老了,也会死的!”

陶范大哭,上前保住陶侃说道:“公父…公父….”

陶侃也抱住了陶范,说道:“没事,你我父子,也可以经历余下三日时光!”

陶范说:“公…公父,儿…还没有准备好接管荆州。”

陶侃说:“大丈夫处世,岂能说(还没有准备好?)当今天下兴亡,岂有你肆意而为?你若不准备便会让人趁虚而入!!以后不许这样了!作为我陶侃的儿子,岂能对于此事推三阻四?”

陶侃说完又,倒了下去。

陶范将陶侃扶起,说道:“父亲!?父亲?军医!军医!”

医生来到陶侃床前,连连摇头。

医生说道:“若州牧你此次北伐!不出两日必然离世!可若安心静养,也不出一年,就离世而去。”

陶侃说:“”老夫一定要北伐!!刻不容缓!”

陶侃躺了下去,不见一人。孟嘉将陶侃子嗣,全部召集,还有荆州之臣。

陶侃苏醒看到身边围了一群人。

周围儿子们陶琦、陶洪、陶范、陶代、陶旗。长女陶苫、次女陶慕。纷纷将陶侃围成一团,后面长史靳阳淳、参军孟嘉、左司马乐道融、前锋将军高宝、太守关陂等人齐聚一堂。

纷纷情愿道:“请陶公暂缓北伐!!请陶公暂缓北伐!!”

陶侃呵斥道:“都安静!!北伐之事,由我自己决断!”

这时陶侃的军士们,也都在门外,纷纷喊道:“请陶公暂缓北伐!!休养生息!!”

陶琦、陶洪、陶范、陶代、陶旗,靳阳淳、孟嘉、乐道融、高宝、关陂几人说道:“此事不容商议!!陶州牧,余生之年要好好渡过吧!”

陶侃大怒说:“你们要干什么?”

陶琦、陶洪、陶范、陶代、陶旗,靳阳淳、孟嘉、乐道融、高宝、关陂几人说道:“我们已经联名上书,说你「病危不止,暂停北伐!」,朝廷已经同意,这是王导回信。

陶侃打开王导书信,命陶范念信。

陶范念:王导写到:“陶公,陶公,你为晋室操劳半生,朝廷不愿看到陶公你战死于前。即刻撤换陶侃征讨大都督一职位,改为大司马。”

陶侃听到后,两眼流泪。

陶侃吼道:“去!取我笔墨来!!去!!!”

陶侃泪流满面,持笔写到。

陶侃写到:“臣出自寒门。承蒙大晋几代的先帝之恩,陛下明鉴。有始必有终,自古以来,皆如此。臣今年近八十,位极人臣,临终之时,有何遗恨?只是陛下年纪尚轻,贼寇未灭,北伐不能,祖宗陵寝皆在旧都,所以胸中愤慨,不得已写下此书。臣年岁以高,受朝廷殊恩,赐封长沙,去世之日,当葬于封土之内。臣父母墓葬,现在寻阳,臣想到死后,都不愿与父母分离。现预迁葬于荆州,待到秋日,迎父母之灵柩,而下地安葬。葬事已毕,臣即告老归乡。没想身体不如往日,日益加重,经常感慨,情不自胜。臣早先还以为自己尚能多活几年,想为陛下西平李雄,北灭石虎。可我,陶侃。只怕宏愿未能实现,就要与世长辞。荆州江州二地险要,还请陛下马上选择良臣来接替,继续忠心晋室,继承此地,这样臣也就虽死犹生了。”

陶侃写完后,命人将此信速传王导。

王导收到陶侃书信,说道:“恐怕老臣也没有几日了!”

王导将陶侃书信分发给其他人,庾亮,郗鉴,公孙成等人率先收到。

公孙成感慨道:“世事无常,北伐又破灭了!我…愧对祖逖啊!”

王导命人将信带去北方平州,和西面凉州张骏。

两个月后慕容廆收到回信,慕容廆此时刚刚起身,就有人来报江南又有信了!慕容廆将信拿下,打开看到这封信,慕容廆通哭无泪。

王导又加了几句:“无须南下,陶侃大病,即将离世!”

慕容廆将信展示给众人,说道:“我等刚刚要举兵南下,陶侃便要离世而去,我…我..”

慕容廆说道一半,突然倒了下去,众人将慕容廆扶起,慕容廆跌跌撞撞走向丹书铁卷,跪拜下来说道:“臣此生不能成此之愿了,臣年岁六十五,老迈不堪。之后不能带军南下收复故土了,臣无能!臣无能!”

慕容廆哭着哭着,突然倒了下去,丹书铁卷掉到地上,众子嗣一拥而上,将慕容廆扶起,慕容廆微弱的说道:“陛下..陛下…陛下恩泽怎么可以丢在地上?!”

慕容廆将丹书铁卷捡起,高高举起,说道:“拜见陛下!!拜见天子!”身后一众人纷纷随着跪下。

慕容廆不断自责:“臣此生再也不能收复旧土了!!臣无能!臣无能啊!愧对陛下!!”

随后又倒了下去,丹书铁卷从半空掉下来砸中了慕容廆的头,慕容廆当即离世。

慕容廆死在殿上,终年六十五岁。

慕容皝看着自己父亲冰冷的尸体,连叫:“爹?爹!”

慕容廆没有任何反应。

众人纷纷哭拜。其子慕容皝继任平州牧。

九月朝廷得知慕容廆死讯,朝廷将慕容廆为追赠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陶侃听闻此事说道:“如此心向晋室!慕容廆当之无愧!”

朝廷诸位大臣纷纷为慕容廆吊唁。

咸和九年初陶侃在离去荆州时,封存府库,亲自上锁。临行前,陶侃乘车离开武昌,到渡口乘船,准备返回长沙,等到了樊溪,陶侃入睡,夜中逝世,享年七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