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大秦:开局成为始皇亲弟>第192章 安邑

“韩国向秦国请求出兵帮忙镇压叛乱?”

李牧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尔等可打探到秦国和楚国一共出动了多少兵马?”

“楚国陈兵二十万在韩国边境,五万余影虎军团正攻打阳翟。秦国目前只看到了十余万人。”斥候说道。

“报!”

这时,又有一人走了进来。

“何事?”

“将军,王使到了。”

“快请。”

李牧说到底还是一个忠臣名将,王使是带着赵王旨意来的,他可不敢怠慢分毫。

很快,一行衣着华丽脸色苍白的人趾高气昂地走进了大帐。

“赵王诏!”

“今赵王迁元年!”

“暴秦无道,秦军泯灭人性,举兵进犯韩国并残害韩王室一脉。”

“我赵国秉承三晋......”

“今特命武安君李牧,领兵二十万替韩国讨回公道......”

赵迁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让李牧趁秦国没有彻底拿下韩国全境,带兵出征攥取足够的利益。

“武安君李牧,接诏!”

李牧听到一半眉头就皱起来了。

他眼眸中满是不解。

这个时候明显不是出兵抢占韩国领土的最佳时机。

秦国都已经占领了新郑,其他城池等他们赶到早就没了,而且这也太突然了,完全没时间排兵布阵,更别提补给辎重了。

若是让李牧选,他肯定是想趁机攻打秦国的。

原因很简单,秦国此时精力肯定是集中在韩国境内,还有同样对韩国抱有想法的楚国身上。

秦国其他地方的兵力一定不足,此时举兵突袭,李牧有绝对的把握攻破函谷关,直逼咸阳。

“武安君,请接诏!”

那使者见李牧久久没有动作,再度开口喊了一句。

李牧这时也回过神来,“臣李牧接昭。”

转眼间,便过了三天。

这三天时间里,韩国灭亡的消息是彻底包不住了,几乎齐、燕两国知道这个消息后是又惊又气,他们没想到韩国居然真的亡了,而且还亡得这般戏剧性。

韩王室居然被两个乱臣贼子给灭了,吓得齐国齐王连夜派人彻查了自己手底下的臣子,燕王喜也是如此。

有了韩国的前车之鉴,他们可不想重蹈覆辙,这多丢人啊?

七国之间明争暗斗这么多年,都没有彼此拿下,现在韩国这个最弱的国家让他们明白了,灭国之危可能不是外在的,很可能是从内部开始的。

而此时的嬴玄已经带着人马拿下了魏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魏境,安邑境内。

嬴玄带着近二十万人兵临城下。

这二十万人当中有十余万是刑徒军。

魏国灭了,原本的魏军守将看到嬴玄手上握的魏国王玺,大多数人接受了魏国灭亡的事实。

那些带头转投秦国的魏军,都是原本就对魏王室统治失望的人,魏王假继位以来,不仅没有让魏国有好转,反而致使魏国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赋税说加就加,征兵也是如此。

尤其是此前魏军兵力因为合纵损失重大,魏王为了稳住局势,快速恢复战力,不惜强行应征魏国境内的男丁,但凡是能拿得动刀兵的都在应征范围。这就让魏军的年龄层从五十岁到十三岁都有。

更奇葩的是,那些王公贵胄家中明明有年轻力壮的男丁,可这强行征兵王诏好像对他们没有任何约束力一般,硬是跳过了他们。

那草根崛起的魏军将领对于这样执行不公的王令很是不满。他们也联合上奏过,可这奏书写了一封又一封,就是没有回应。

他们不知道的是魏国主导权根本不在魏王手上,早就被魏庸给架空了,那些加剧魏国悲剧发生的王令,也都是魏庸搞出来的。

此刻。

安邑城外。

二十万人已经摆出了攻城的架势,攻城巨弩、投石车等等都对准了安邑。

“安邑是何人把守?”

嬴玄看向刑徒军当中的一位将领。

“大人,安邑城守军主将名为魏开,原是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那将领回应道。

“魏无忌的门客?呵呵,没想到还有漏网之鱼。”

嬴玄也没想到居然还有魏无忌的门客存活于世。

之前那个朱亥被放走后,没多久也被烟雨楼安排人灭口了,嬴玄还以为魏无忌的时代彻底过去了,应该就不会听到这个人的任何事。

“大人,魏开他是在魏无忌被杀前一月被举荐成为安邑城的千夫长。后来转投大司空麾下,立了一些小功外加贿赂,才被委任为守城将领。”

“可有策反的可能?”

墙头草,又懂得一些人情世故,这众人一听就有被策反的可能。

安邑城是魏国的一座大城,守军最少也有七八万,而且城墙也比一般都城墙要厚,要高,强攻损失必然很大。

可若是能将其策反,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这座大城拿下来。还能扩张刑徒军的规模,接下来和李牧的对战将更有优势。

那人迟疑了一下,“大人,这个恐怕有点难。”

“为何?”嬴玄有些诧异。

“大人,之前在野王反抗的人当中有魏开唯一的亲人,也就是他的弟弟魏延......”

“且先尝试劝降,若他真不识时务....哼!”

主动投降,嬴玄能给对方一个活命的机会,负隅顽抗,死的可就不止他一人。

现今魏王室近乎全灭,魏国境内各大城池群龙无首,这些守城的人只要不傻都会给自己谋一条后路。

没等有人上去劝降,安邑城内就射出了一阵箭雨。

王贲冷笑一声,道:“侯爷,看来他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传令下去。”

“攻城!”嬴玄当即下令道。

顿时几十个传令兵骑着战马向四周散开,传递军令。

高台上负责打旗语的士卒也挥舞起手中的旗子,战鼓声骤起。

全副武装的秦军纷纷备战,投石机、弩车都进入了战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