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历史军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第四百零四章 可以随时丢弃的东西,以和为贵

那名使者面色终于不再有先前那般镇定,有些变化的道:“虽然我教实力不弱,但可不是什么好战的教派,

毕竟我教根本的宗旨还是无为嘛,自然也不希望有更多百姓卷入战事中来,让他们白白送死,我教还是爱惜自家的信徒的。”

曹爽心道无为、爱惜信徒什么的多半也只是借口说辞而已,若是到了要得到更多利益之时,这些东西便随时可丢下,暂时不用理会了。

汉初黄老学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由理论推向实践。西汉建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经济需要恢复与发展,人民需要休生养息。

黄老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无为而治,得到汉初统治者的重视。

汉文帝、景帝、窦太后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都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

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黄老学兼容并包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

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

《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

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统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给饱经战乱的社会与人民带来休生养息的机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东汉时,一些方士把黄老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褥、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在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原始道教,黄老学逐渐变为早期道教的前身。

曹爽点头道:“这才对嘛,当以和为贵,若是双方打起来,那可对两家都没有好处,只是对吴、蜀有利,相信这也不是汝家教主想要看到的结果吧,

毕竟我大魏也不是当年那般弱小了,相信击溃如黄巾军一般的势力也会比当年容易很多的。”

此时的曹操实力尚不足,不能像公孙瓒一样,一举破敌。

如此,通过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不失为唯一取胜的办法。

青州黄巾实在受不了,“贼乃退走”。

青州黄巾往北撤走,撤入了济北,曹操继续追击!

济北的地形与东平又不同,北面是黄河,东北为大山。

这里的地形,自然更利于曹操设伏用奇,甚至截断其退路了。

如此,此时,当初鲍信所说的:“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的条件也就成熟了,青州黄巾,也就被逼到绝地,进退不得了。

曹操一面骚扰敌人,一面阻截敌后路,但同时,此时的曹操仍然没有一举歼灭青州黄巾的实力,因此,继续是边打边谈。

时间,对曹操有利!此时,已入冬,天寒地冻,青州黄巾的生存更加困难了,战场的主动权,也就是谈判的主动权!

这一情况下,曹操抛出自己的条件,全力争取其投降。

青州黄巾,本都是庄稼汉,不是什么恶人。

他们四处奔走,无非是要活下去!不管他信的什么神,曹操要收降他们,首先要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从后面曹操在东阿等地靠屯田取粮,及后来与吕布争夺兖州,“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看,曹操答应给青州黄巾在一些地区屯田,生活下来。

同时,曹操也答应了青州军的独立性,此后,青州军没有被打散,曹操也没有任命其他将领统领该部,可见黄巾在编制上始终保持了独立性。

曹操治军严法,但对青州兵“数宽之”,甚至在青州兵“溃散”、“掳掠”之时不依法治之,可见黄巾似乎在曹公军法之外还保持了独立性!

最后,曹操在太平道的教义上,满足了青州黄巾的诉求,后来,曹操击败袁绍后,曾说:汉桓帝的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

曹操去世前一年,陈群等人劝曹操做皇帝时,奏到:“汉行气尽,黄家应兴,殿下应期···”

也就是说,经过“包装”、“改良”,“汉行气尽,黄家应兴”中的“黄家”,被曹操解释成了自己!

可以说,这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曹操本人,获得了在“黄家”的宗教地位。

可以说,曹操给出的条件,在经济上、组织上、教义上,都满足了青州黄巾的诉求。

走投无路,天色渐寒,生存困难的青州黄巾,自然也就答应了曹操的条件,归顺了!

曹操收青州黄巾时称:魏武之强,由此而始。

其实,单纯从军事战力的角度看,青州军不算能打。

当年,被公孙瓒、陶谦都击败过,此后,随曹操作战,也出现过多次溃散,并不算是精兵。

然而,“魏武之强,由此而始”,却确实如此!首先,曹操有了一支规模较大的直属武装。

这个直属武装,有两重意思,首先是常备军。

曹操称“受降卒三十余万”。一般认为,以当时破敌文书以一当十的传统,青州军规模应在2万左右。

要知道,此前,曹操自己的兵力只有数千!而且,“旧兵少,新兵不习练”。

当然,更大的意义在于:庞大的兵源。

青州黄巾,父死子继,兄弟相继,治屯连兵。(《三国志.陶谦传》引《吴书》)

也就是说,百余万男女,平时耕种,但男子皆是青州兵的预备役。

后来,不少朋友疑惑:收青州黄巾就这么多人可,怎么到了官渡之战的时候才那么点兵呢?

其实,青州兵是兵农合一的。需要时披挂上阵,不上阵时在家务农,或从事后勤运输。

官渡之战时,曹操最头疼的就是粮草不继,因此,让青州军从事生产、运输工作也是自然的了!

同时,更重要的是,号称百万的男女人口归顺曹操,这给曹操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

“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也就是说,有了青州黄巾的牛和生产工具及人口,曹操才有了实施屯田,足兵足食的基础!

“魏武之强,由此而始”,确实如此!数千兵,能击败号称百万的敌人,曹操的军事才能确实杰出。

不过,更难得的,是曹操的政治能力!公孙瓒、陶谦,都能大破青州黄巾,却只能将其驱逐出境。

而当时实力明显弱得多的曹操,却能将规模远大于自己的青州黄巾一举收降,化强大的敌人为自己的实力,实在令人惊叹!

由此,曹操终于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