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耽美小说>长公主无处不在(GL)>第41章 点灯

  和记忆中的小将军相比, 眼前的徐沐容貌变化不算大,只是看着更成熟了些。若看得再仔细一点,还能瞧见她眉角有一道伤疤, 不算明显,却给她整个人添了三分锋锐。

  当然, 即便如此,徐沐也还是安阳熟悉的那个小将军,而与记忆中不同的是她通身的气质——太冷厉了些,不是安阳印象中温温柔柔的模样,对上她眼眸的那一刻安阳甚至有种被冰冻住的感觉。直到徐沐眨了眨眼睛,眸底透出的那点疑惑冲淡了冷意。

  两人四目相对,却谁都没有开口。

  徐沐是不认识眼前的女子,而安阳除了一开始就没打算相认外,这会儿也确实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对方。还是送徐沐出来的内侍总管率先打破了沉默:“徐将军, 这位是安阳长公主。”

  带着些疑惑和探究的目光迅速在安阳身上转了一圈儿, 徐沐这才收回目光,如真正陌生的臣属一般抬手躬身冲她行了一礼:“拜见长公主殿下。”

  安阳绷着张脸, 故作矜持的点了点头,慢半拍才想起开口:“将军不必多礼。”

  徐沐于是直起身,她与现在的安阳当然没什么好说的,尤其一旁的内侍总管明显是来请安阳入殿的。可她看着安阳,还是肉眼可见的迟疑了一下, 这才告退离开——也不知是不是安阳的错觉,她总觉得徐沐离开时,身上的冷意似乎消退了不少。

  安阳回过头,又盯着徐沐的背影瞧了一会儿,这才扭头冲着内侍总管明知故问:“这位徐将军, 本宫从前似乎并未见过?”

  徐沐的身份没什么不能说的,内侍总管便笑道:“回殿下,这位徐将军历来驻守北境,难得才会回京一趟,殿下没见过也是正常的。这还是赶巧了,今日正好撞见,否则过不了多久,徐将军大概又要回北境去,下回再入京都不知是几年后了。”

  说者无心,但安阳听了却忍不住偷偷捏紧了袖口,临进殿门前还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结果也不知是缘分还是如何,已经离开的徐沐也正好回头,两人又看了个对眼。

  安阳今日本就怀着满腹心事,这一个对视让她心头一慌,忙不迭收回目光进了殿门。

  远处的徐沐见到这一幕是何种心思,安阳并不知道,她甚至都没留意到身旁内侍总管探究的目光。前脚刚踏进殿门,她就听到自家皇兄带着不满与责怪说道:“皇妹你身子刚好些,怎的就出来吹风了?来朕这儿也不先找个地方避风暖暖,还等在外面。”

  上元时天气还冷,但长公主出门自然是狐裘手炉样样准备妥当,外出更有轿辇抬着,可冻不着她。不过皇帝的关心总是好意,安阳于是笑着告罪两声,撒撒娇也就将这事揭过了。

  皇帝对妹妹的撒娇也很受用,很快笑了起来,问道:“皇妹怎么忽然想着来寻朕了?”

  安阳眨了眨眼,只能现编个理由——天知道她根本就不是来找皇兄的,可这种事显然不能直说——于是绞尽脑汁想了想,说道:“今日是上元,晚上皇兄要登楼点灯,我听闻将作监新制的花灯很好看,特来向皇兄求一盏最好的。”

  皇帝听罢哑然失笑:“只是如此?可每年的花灯,朕不都将最好的送给你了吗?”

  上元有灯会,皇帝为了观察民情顺便与民同乐,惯例是会在宫墙内搭高台登楼点灯的。等皇宫内的龙灯一亮,整个京城的花灯才会跟着点亮。然后高台上作为陪衬的那些精致宫灯也会被皇帝赐给前朝后宫,于赐福差不多,而宫灯的精致程度也代表着皇帝的态度。

  无疑,皇帝对安阳这个妹妹向来很宠爱,所以每年将作监都会特意制作两盏最美的宫灯。一盏是送去长秋宫给皇后的,另一盏就是赐给安阳长公主的。

  这是惯例,安阳以此为借口实在拙劣了些,于是她眼珠子一转又道:“那我想看皇兄点灯可好?”

  皇帝听罢想也没想就摇头:“不行,你身体还没好,晚上太冷了。”

  安阳于是道:“可我伤已经好多了,不信皇兄可以问吴太医。”

  兄妹俩真情实感的争论了一番,事实上不必去问吴太医,皇帝也知道安阳的伤势恢复得很好——除了之前两度昏睡之外,安阳伤愈的速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连太医们都暗暗称奇。这事自然也没瞒着皇帝,毕竟他三天两头亲自过问,而且长公主伤势好转可是好事。

  不过最后吴太医还是被叫了过来,再一次验证完安阳的身体恢复很好,皇帝这才勉为其难答应了安阳,而且难得决定带妹妹一起登楼。

  等从宣室殿里出来,安阳没忍住笑了下,忽然就将那些乱七八糟的心思都抛开了。

  只是离开的长公主不知道,就在她走后,内侍总管便将他之前在殿门外看到的原原本本与皇帝说了。包括安阳与徐沐的两次对视,包括长公主当时略有些反常的举动,也包括两人见面时那种陌生又熟悉却让旁人融入不进的怪异感……

  ****************************************************************************

  上元时天黑得很快,酉时过半就有暮色渐渐笼罩大地。宫门内外的花灯早就准备妥当,只等着皇帝登楼点燃高台上最大的那盏龙灯,整个京城就会被花灯照亮。

  这是一场盛事,皇帝亲自在上元点灯,也是为百姓祈福,因此年年都会有许多人在宫外等候。

  眼看着天差不多黑了,皇帝的御撵也到达了临时搭建的高台下,与他同行的自然还有过得严实的安阳。兄妹俩刚下了轿辇,隔着距离,隔着宫墙,也能听见外间百姓传来的喧闹声。而与之相对的是宫中的肃穆,虽然宫墙高台上都被宫灯装饰一新,但左近值守的侍卫宫人却没一个敢掉以轻心的。

  皇帝走到安阳面前,亲自替她拢了拢身上的披风,叮嘱道:“高台上风大,若一会儿觉得冷了,就到皇兄身后来。”这是要亲自替她挡风了。

  安阳听到这话忍不住笑:“皇兄还是当年那样。”

  皇帝闻言也笑了笑,亲自牵起妹妹的手:“走吧,大家都等着,咱们上去点灯。”

  随着皇帝话音落下,便有内侍举着火把前一步踏上了高台,替兄妹俩照明道路。安阳旋即跟着皇帝,一步步踏上了木制的楼梯,走了几步后她想到什么忽然回头看了一眼——上元点灯是与民同乐,但这场盛事显然不可能是皇帝的独角戏,除了百姓之外也会有许多陪衬。

  这个陪衬,自然便是朝中官员,或者更具体些说是受皇帝看重的官员。他们早早就等在了宫墙之上,只等着皇帝点完龙灯,那高台上的精致宫灯便会被赐予他们,以示恩宠。

  安阳下意识回头,想在那群官员中找找看,有没有那道熟悉的身影。

  可惜并没有。或许是因为徐沐一直镇守北境,安排官员观灯时便将她遗忘了。也或许是她刚风尘仆仆的赶回京,皇帝怜惜她辛苦,并不想让她再跟着吹风。更或者她根本不是什么简在帝心的人物,并没有资格出现在这里……总之徐沐并不在。

  安阳心中说不上失落还是其他,但此时显然没有时间给她多想,只匆匆一眼扫过之后她便收回了目光。然后她收敛心神,端正了神色,跟着自家皇兄缓缓登上了高台。

  登楼点灯,在梁国向来是皇帝的特权,除非皇帝病得起不了身,才会令储君代行。不过皇帝也时常会带人一起点灯,其中最常一起的便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帝后二人一同点灯也是佳话。此外就是地位稳固的储君,皇帝不会让出自己的权力,却会早早的带着继任者在身边教导体会。

  安阳作为公主登上这座高台,虽不是绝无仅有,但也绝对称得上是少见了。以至于兄妹俩刚登上高台时,宫墙外看见的百姓都怔了怔,甚至有一瞬间的安静。

  京城不比旁处,每年又有皇帝登楼点灯的惯例,所以京城的百姓大多都见过圣颜,甚至也认识陪皇帝一同点灯的皇后。可今岁陪皇帝登楼的女子却不是皇后,那又是谁?难不曾是宫中某位妃嫔?那可就不妙了,若皇帝偏宠美人到慢待妻子,可是昏君之兆。

  所幸安阳的身份很快就被传扬了出去,于是宫墙外又恢复了热闹,甚至气氛比之前更热烈——陪同登楼的皇后常见,陪同登楼的公主可少见,多新鲜啊。

  安阳也是第一次见这般场面,目光不由往宫墙外扫视几眼,可惜城中花灯未点,四处都黑黝黝的,看不真切。

  皇帝见状便提醒道:“别急,等会儿点灯了,就能看清楚了。”

  安阳点点头,下方的宫墙上早有官员开口,长篇大论念着些祈福之词。等到祈福词念完,便到了皇帝点灯的时候。皇帝倒也不耽搁,接过火把就点燃了将作监精心制作的龙灯。

  从龙头开始,龙口、龙角、龙身。龙尾,渐次燃起了光亮……

  宫墙外传来了一阵欢呼之声,然后高台上的宫灯随着龙灯依此被点燃,宫墙外早已布置好的花灯也随之点燃。几乎只在瞬息间,原本被夜色笼罩的都城,乍然明亮起来。

  安阳再往宫墙外看去,这次看到的便是黑压压一片脑袋,除了前排根本看不清后面的人。可不论宫墙外站着多少人,她还是一眼就发现了之前没找到的熟悉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