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特小说>耽美小说>光隐空间>第14章

  在此“自己”是明确的,又是不明确的。

  在此,选择者也许会把现在的自己带入进来。选择“自己”可能是因为某些具体的情况:或者考虑我会在艇上发挥较大的作用,或者认为自己在获救之后的长远未来会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或者说是出于一般的利己主义原则,像有的发言者所说:“毋庸讳言,每个人首先要救自己。”

  但这里至少有一个自身作为选择者的困难。如果不是你选择,也许你会暗自或在潜意识中希望自己被选择,甚至在抱着自我牺牲的意愿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如此,这样你的放弃就更有一种说服、示范或甘愿牺牲的分量。但问题是你被推上了选择的位置,你承担起了一种责任,你如果自己选择了自己,将使自己置于何地?如此选择将要使自己承受一种解释的隐秘负担,并必须接受别人同样的选择———后面的历程可能还会有同样的选择。而且,利己主义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普遍的选择原则也是个问题。但由于这里实际上有一个缓冲,因为除了自己还可以选择5人,于是还可以运用其他的原则。如果只能选择1人,那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

  4、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

  尽管此例中属于“妇女儿童”的三个人都被设计加上了负面的因素:“绝症” “弱智”和“ji女”,但还是得票颇高,这说明如果没有这些负面因素,他们得票更高或大概不会有疑义。

  这一原则也是“铁达尼号”等许多失事船只实际上采取的原则。这一原则显然是义务论的原则而不是效果论的原则,即主要不是考虑效果而是考虑义务,因为这几个人不仅在海上的逃生中不会起大作用,在未来的长远岁月中大概也不会做出很大的贡献,而那“患绝症的女孩”还可能很快死去。

  这是不是一种弱者优先的原则?为什么柔弱的生命在此反而显出了一种强势?为什么要特别保护孩子和妇女?为什么弱者、尤其孩子的生命反而更值得重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小,他们能活得更长吗?而那女孩的生命并不会很久,但我们为什么仍不忍心一个孩子在自然丧失生命之前就被人为地抛弃?不忍心看到他们的绝望或听到他们的哭声?甚至不忍心那个茫然无知、可能并不会为此太难受的“弱智的男孩”的被抛弃?

  这里起作用的是不是除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还有一种根本的怜悯之心和同情?另外是不是还涉及做人资格的问题,以及是否还有一种神圣的约束或威慑:如此抛弃一个孩子的人,也会被神抛弃或神人共弃。另外,选择者也许还考虑到了原则的意义,作为原则,是不考虑具体情况的,而一般情况下,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也不会说总是碰到这样都有负面因素的特殊情况,在大多数时候恰恰是不会这样的,所以,比考虑具体情况更重要的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一般原则,原则不能被轻易破坏。

  5、功利或快乐原则

  亦即救出那些人对未来的社会贡献会给社会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许多选择自己的人认为自己今后能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大的幸福。投给“企业经理”的票也多是由于“贡献”这个原因。

  另外,这个原则还可以有一种负面的表述:即少损失或小痛苦原则。有几个同学正是因为这一点排除天主教神父,认为他对死亡不会感到太痛苦,而投票赞成他上艇的理由则是认为他能在精神上安慰别人,这尤其在海上漂流时很重要。

  6、 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乐幸福原则(或补偿原则)

  如有的同学主张让新近暴发的个体户、年纪轻的人入选,而让经理、贪污的国家干部、老医生落选。

  其理由是大家要“轮着享福”。所以让以前享受过的人告退,还没有享受的人争取活下来。

  这是比较狭窄地理解“功利”,即将其主要理解为“快乐”。

  7、 德性原则

  即按这些人的品质进行选择,“首先把好人救出来”。 “贪wu的国家干部”得票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时他也没有明显的技能,如果说他有一种管理和指挥的才能,也要因他的品质而抵消。但这样做可能对好人的德性反而可能是一个损害甚至侮辱。比方说青年工人如果不是因为他将要承担的工作按生存可能性原则或功利原则被选择,而是因为他过去的道德品质而作为酬劳被选择,那对他的德性的完善反而不是很好(我们这里注意:同一个人可以因不同的原则而被选择)。

  后来同学问到老师自己的选择,老师说这种场合可能不得不采用混合的原则而不是单一的原则,但在这些混合的原则中,又确定出它们被满足的先后次序。

  他想他大概会首先采用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然后是生存可能性原则,否则,作为前提的生存原则就很可能落空,即在三个妇女儿童之后,他再选择劳改犯、青年工人和医生——当然,即便是根据生还可能性这同一个原则,究竟选择哪三个人,是可以见仁见智的,船长自然也是精通航海的,而且按道理必须服从,但是,他即便服从心里也可能会有一种隐痛,日后的舆论也可能对他不利。所以还是选择了劳改犯,他可以贡献航海的经验与知识,这很重要。青年工人则可以贡献力气和经验,并且,万一劳改犯使坏的话,青年模范工人的品德和力气结合在一起,还可以对劳改犯构成一种制约,然后,医生可以贡献医术和智慧。

  另外,这条船上应当有一个权威,那是医生。

  这就是一个有关“生存选择的例证”,你也可以想一想,你自己会如何选择

  辛跃合上书,有豁然开朗的舒畅感。“我的选择符合道德,却没有理性。按我的选择,她们根本活不下来,是一场毫无意义的选择。”

  江隐奇点头,“人类是高贵的,人是唯一意识到死亡的生物,同时却可以克服这种恐惧,用理性的方式面对死亡。这需要巨大的勇气。甚至包括选择你自己。选择自己活、选择牺牲自己,都需要勇气。”

  辛跃抓着书,又一次打破了自己“再也不碰江隐奇的书”的决心,“把这本书借给我看,行吗?”

  “可以啊。不过,你可以继续进行朗读活动。你读得真心不错。声音很好听。”江隐奇一边说话,一边犒劳性地递给辛跃一只洗干净的无花果,“来,润润嗓子。”

  

  、第 13 章

  13.

  辛跃发现,朗读这项技能在江隐奇这里收效明显。辛跃不仅得到了一堆无花果的犒赏,还得到了江隐奇临睡前的嘘寒问暖。

  “我帮你床垫充充气。”江隐奇说。这都过去10天了,江隐奇才想起来床垫要经常充气。辛跃要是靠江隐奇照料,早就躺在地板上了。

  “不需要,我刚充过气。”辛跃回答。

  “那就晚安啦。”江隐奇难得这么有礼貌。

  这俩人到朗读事件之前互动得很不好,江隐奇孤僻自我,辛跃神经质,这俩人能基本和平相处,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江隐奇的经常性不在家。

  疫情终于把江隐奇也关在了家里。

  江隐奇不是不习惯在家呆着,而是不习惯家里还有别人。

  她宁愿坐在图书馆或者咖啡馆里,周围有很多人有时比身边只有一个人更令人感觉自由。因为这些很多的陌生人凑在一起,就是一种背景环境,就是一个公共场所,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完全忽略之,你不必然负有暖场的责任。

  而当你身边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哪怕是陌生人,你常常也会认为有责任打个招呼寒暄两句,拿出最基本的社交态度来,否则就会被认为病态。更何况,这是在江隐奇自己的家里,是她的地盘。她不能无视客人的存在。